港宜抓緊黃金五年

香港回歸十四年,每遇經濟低谷時往往靠中央政府「送大禮」來打救。不過,前瑞銀股票部主管、有「星級分析員」之稱的林奮強稱,港人不宜妄自菲薄,以香港「品牌」和優勢,絕對有實力「超英趕美」,代替倫敦成為全球第二的金融中心。

離開投資銀行四年,林奮強最近「強勢回歸」,自資做大型研究,為本港經濟把脈,就經濟、醫療、教育、服務業等多個層面發表五份研究報告。上月第一份《香港——黃金五年盛衰關鍵》發表後,引起社會不小反響。

倘失先機恐難領跑50年

他透露,將於下月公布的第二份報告,會比較本港與倫敦兩者的優勢,從而告訴港人「機會唔會等人」,若二○一○起至二○一四年的「黃金五年」本港不加大基建投資「做大個餅」,將會失去往後五十年的競爭優勢。

倫敦與香港人口都是大概700萬人,都以金融業做主導,不過林奮強指,香港的土地使用情況較倫敦更有效率。他說:「全世界冇一個地方像香港般,只將商業樓面集中在4%的土地上,卻產生了全港90%的GDP(境內生產總值)。」

他又指出,本港高樓大廈式的居住環境,使住宅樓面只佔本港土地兩成多,令交通和能源效益上更有效率。「如本港食水管的網絡可以更短,但在倫敦,因為居住範圍大,水管網絡也長,約90%的食水因水管破裂和滲漏而浪費了。」

效率高 惟物業市場落後

本港在城市效率上較倫敦高,但成就卻只能緊隨其後,林奮強認為,是因為本港物業市場及勞動人口增長,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步伐。縱然本港金融市場發展出現近年難得的機遇,「單是近年的人民幣業務,已經可以產生3萬個職位,是本港最大投資銀行職位總數的10倍!」

他表示,商業、商場等建設固然要增加來配合,使商業成本降低。但單靠本地勞動人口不足以承接這3萬職位帶來的機遇,必須吸引外地人才,住宅供應當然也要增加,以減低居住成本。

林奮強早前就指,目前每年二萬個建屋目標遠不夠應付「黃金五年」的需求。至於多少才夠,他說目前仍在研究中,將會在明年農曆新年後的第五份報告交代。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