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交易所(ICE)的美匯指數獲普遍接納為反映美元廣泛匯價的指標,該指數反映美元兌六隻貨幣表現,但過去十二年均沒有調整過,不但歐元所佔比重過高,亦未有涵蓋人民幣,被質疑代表性不足。
令人費解的是,美匯指數涵蓋的六隻貨幣包含瑞典克朗,視瑞典為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卻把貿易關係緊密的人民幣排除在外。更重要的是,歐元佔該指數比重高達58%,但實際上歐元區佔美國外貿比重只有13.3%。
鑑於日圓和瑞郎所佔比重較輕,故此即使美元兌日圓和瑞郎過去一個月大幅波動,但美匯指數走勢仍緊貼與美元窄幅上落的歐元,難怪分析員批評美匯指數是反映歐元兌美元的匯價指標,而非反映美元廣泛匯價的指標。
以八月十八日美匯指數升0.76%為例,與同日歐元兌美元的0.65%變幅相近,但與其他貨幣則可謂「風馬牛不相及」。Elementi Consulting總裁瓜里諾指出,美匯指數扭曲現實的情況已變得明顯,它雖為美元匯價提供一個簡易的總結,但這個總結卻是錯誤的。
美匯指數由聯儲局於一九七三年創立,旨在反映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貿易加權平均價值,該一籃子貨幣最初由十隻貨幣組成,ICE於一九八五年開始提供美匯指數期貨合約交易。到一九九九年歐元面世,美匯指數的一籃子貨幣縮減至如今的六隻。ICE一直沿用聯儲局最初的計算模型,反觀後者早於九八年改用新版。
面對外界抨擊,ICE美國市場推廣及銷售副總裁麥肯齊力撐世上沒有完美的指標,而美匯指數已是最佳選擇,其透明度以及可實時追蹤的特性是主要優勢,沒有計劃作出調整。事實上,美匯指數的指標地位鞏固,富國銀行外匯策略主管貝南布勒克承認,雖然指數有瑕疵,但仍是綜觀美匯表現的方便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