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勁走法律罅 人行銀行皆抵打

內地股市昨天與港股背道而馳,滬深兩市均下跌超過百分之一,市場認為冧市元兇之一,是突然傳出人民銀行擴大存款準備金的計算基礎,把「保證金存款」(客戶為承兌匯票、取得信用狀、取得擔保而存入的資金)也納入,按照現時的存備率,估計可凍結近九千億元(人民幣.下同)。人行今次出招絕非無迹可尋,主要是內地銀行拓展另類存款做得過火,是咎由自取,但政府長期漠視負利率現象,同樣難辭其咎,雙方皆有責任。

存款準備金是人行執行貨幣政策的兩大手段之一,規定銀行把一定比例的存款上繳,用以控制放貸能力,調節市場流動性,比調整存貸利率更受重用,今年便先後六次上調存備率。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銀行為了迴避存備率的掣肘,紛紛以理財產品之名來吸納不受存備率規範的存款,大搞「表外業務」,無異於挑戰貨幣政策的權威,辣興人行是遲早問題。

究竟這些標榜金融創新的存款規模有多大?可從兩方面看看。截至今年七月底,保證金存款約四萬四千億元、理財產品近二萬億元、金融債約七千五百億元、結構性存款六千億元、臨時或委託存款近二千億元。此外,今年六月的半年結一過,隨即有過萬億元存款從銀行「流走」,估計是向監管機構交數之後,重回另類存款的行列。

目前的情況顯然是人行收水,銀行則千方百計放水,由於表外存貸款業務較難監管,貨幣政策的威力被大打折扣。人行早在去年底已提出以「社會融資總量」作為指標,早就暗示要把監管之手伸到非傳統存貸款,加上中央重申穩定物價仍是首要任務,可見把保證金存款納入計算準備金,只屬小試牛刀,如果銀行仍不收斂,其他理財存款遲早被納入,將再凍結幾千億元。

不過,如果市場沒有需求,銀行的另類存貸款又怎會其門如市?歸根究柢正是內地長期存在負利率,七月通脹達百分之六點五,一年基準存款利率卻只得百分之三點五,存戶追求更高回報屬無可厚非,更以追逐高息理財產品為樂,銀行也樂得穿針引線,大搞「體外」存貸款。可以預期,負利率一日不變,是不可能遏止走法律罅行為。

人行向保證金存款開刀,不應簡單地視為突然收緊銀根,反而是讓貨幣政策更好地得到執行;而且把表外業務規範化,相信這類存款規模將收縮,亦有助減低銀行體系的風險。當然,銀行少了大筆可用來放貸的資金,存貸比率肯定上升,很快又要四處撲水,盈利必定受衝擊,尤其是極為依賴理財存款的中小銀行,受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