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出現股災式暴瀉,並非投資者無緣無故恐慌起來,而是早就眼見歐洲、美國及新興市場這全球三大經濟板塊同時陷入困境,終於明白根本沒有甚麼救世主,惟有自求多福。
如果說二○○八年爆發金融海嘯之後,歐美政府有財力替市場包底,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可以大灑金錢刺激經濟,現在恐怕已走到盡頭,再也無能為力,正是股災揭示的絕望真相!
歐洲在過去兩年多以來一直受債務危機困擾,市場總是認為以歐元區國家的決心及實力,沒理由不能渡過難關。可惜首先爆發債務問題的希臘,搞了一年多,到現在依然半生不死,拿不出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案,不但令人大失所望,更要命是各國政府對這個小國尚且如此無能,又如何支援瀕臨出事的西班牙及意大利呢?當市場對歐盟救市的能力愈是無信心,便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兩國爆煲的機會大增。
美國同樣出現市場不再相信政府有能力救市。美國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只得不足百分之一,與停滯沒有大分別,而且這是金融海嘯後花數以萬億美元刺激經濟的結果,無疑令人十分失望,但更令人不安的是,政府債務已超負荷,當下不但難以額外花錢,還要掉頭削減開支,雙底衰退幾成定局。雖然一部分投資者仍對聯儲局放水有憧憬,但既然QE1及2未能令經濟轉危為安,為何要對QE3有幻想呢?
三年前的金融海嘯與現在最大的分別是,當時新興市場受到的傷害相對低,新興國普遍有財力豪擲千金救市,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可惜此路已不通。這並不是說各國再沒有財力填補歐美的真空,而是上一輪救市帶來的種種後遺症包括資產泡沫、惡性通脹、民怨均已很嚴重,重施故技隨時要付出投資更熱及社會動亂等代價,因此不要寄望新興市場經濟再提速。非不為、實不能也。
當投資者認清全球三大經濟板塊均面臨增長停滯甚至收縮,而各國政府要不是無力,要不就是無心救市,恐慌情緒便迅速蔓延,就像第一波金融海嘯時一樣,「現金為王」成為市場主流,最直接的結果便是「去槓桿化」,簡單來說就是要錢唔要貨。金融機構、基金公司、工商企業固然要囤積大量現金應急,個人投資者又何嘗不是呢?
對上一次全球經濟同時失速,要追溯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的多次金融及經濟危機,總會有一兩個板塊受傷較輕,能夠填補經濟真空。所以今次新一波金融海嘯確實非同小可,而更慘的是環球市場連日大跌,所蒸發的市值,很大部分是間接來自各國在過去兩年多投入的救市資金,連救命錢也一去無回,經濟復原更難,要面對更漫長的調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