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其實可追溯至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至七二年六月,期間港元與英鎊掛鈎;到了七二年七月才與美元掛鈎,但至七四年十一月,因美元弱勢,港元又改為自由浮動,然而香港經濟又步入動盪,七七年開始浮現貿易逆差、貨幣貶值、通脹高企等問題。
八三年九月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曾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位。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八三年十月十五日,由當時香港財政司彭勵治頒布聯繫匯率制度,港元再與美元掛鈎,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且沿用至今,但期間港匯仍經歷多次危機。
八五年時,港元一年內跌一成,通脹急升;八七年全球股災,港股亦要停市四天;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又再衝擊港元和港股,其後經濟反彈,九一年又出現通脹高達14%而被迫加息,港元被利用作投機又危及聯匯;九二年則因歐洲匯率危機,全球皆注視聯匯的可行性。
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元曾受到索羅斯為首的金融大鱷狙擊,當年八月五日,美股大跌、日圓重挫,對沖基金對港元發動第四次衝擊,大量資金非正常流動驅使聯匯自動調節機制力度不足,政府被迫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最後金管局動用大量外匯儲備買入藍籌股,一度佔港股7%市值。
當時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於九八年推出「任七招」,即七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技術性措施,包括提供弱方兌換保證及調整貼現窗機制等。港匯在○三年底至○五年期間,由於美元疲弱,香港經濟則強勁復甦,市場狂炒人民幣升值,龐大資金持續流入,金管局在○五年推三項優化聯匯運作措施,包括提供強、弱方兌換保證,控制聯匯於7.75至7.85港元區間,任志剛又被冠以「任三招」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