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飾美違約損失 外匯局歪理盡出

中國是美國的頭號債主,持有過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在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估計高達七成是美元資產,如果美債違約及被下調信貸評級,必定損失巨大,屆時不知怎樣向人民交代。人民銀行屬下專責管理外儲的國家外匯管理局,知道大限將至,在網站發出三篇「外匯儲備熱點問答」,內容並非交代有甚麼防禦準備,反而以歪理掩飾可能出現的損失,先行卸責。

美債風暴對中國外儲造成的直接損失,主要是違約降級導致美債貶值,以及信用下跌拖累美元匯價。不過,以外匯局的說法是毋須杞人憂天。首先,外儲的匯兌損失只屬帳面,是計價問題,不會影響對外購買力,除非有實際兌換,否則沒有真實損失。其次,人民銀行向民眾買入外匯時,已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是公平的等價交易,不能說外匯儲備是人民的血汗錢,言下之意是就算有損失,也不是民眾的損失。道理說得通嗎?

其實,要踢爆這些歪理只需基本常識便可。在人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外儲是人行的資產,因為購匯而向市場釋放相應的人民幣,則成為人行的負債。根據會計原則,資產負債必須對等,如果出現偏差,要不是資產持有人有損失,要不就是債權人有損失,才能恢復資產與負債平衡。現在損失的一方毫無疑問是人行,會因為美債及美元資產貶值而受害。

無論美債是違約抑或降級,都會令債券市值即時縮水,而市場對美國的信用失去信心,美元匯價亦肯定受拖累,導致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外儲資產雙重縮水,屆時就算人行資產負債表中的人民幣負債金額沒有改變,實際上亦可兌換得更多美元,當中的差額意味着「資不抵債」,是實在的損失。一旦出現這情況,便要靠財政部注資,變相由全體人民出錢填氹。

當然,外匯局可以辯稱只要不發生真實兌換,所有損失都不是真實的,問題是現實真的這樣嗎?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儲自然不會一夜間被兌換清光,但企業及個人每天購匯的金額絕非小數目,原因可能是把在內地賺到的錢匯走,又或用於海外購貨和投資,這便會把人行的帳面損失變成真正損失,而且好處全落入曾經把外匯賣給人行、現在再購匯的人。

最後,維持外儲體制涉及的間接損失亦不能忽略。外匯局在昨天發出的第三份「問答」中指出,人行已透過對沖收回外匯佔款,原意是否認有刺激通脹,卻令人想起對沖成本。人行發央票吸資,要支付比美債收益更高的利息,花費的不是公帑嗎?上調存備率造成中小企借錢無門,被迫結業,難道不是損失嗎?所以中國的外儲是人民用血汗換回來,外儲資產的損失也要用人民的血汗錢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