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限購無理調控多輸

國務院一聲令下,將一線城市蔚成風氣的房產限購,擴至二三線城市,原因是針對炒風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轉移。看來限購令這一招,被認可為打壓樓價的「殺招」,靠這一招打低樓價,挽回政策的顏面。

這是繼房產稅招數後,又一隻有形之手。政府相信招數是有效的,甚至認為已經見效,事實上對房地產招數用盡,終究有些打壓效果,但究竟哪一招或幾招發揮了作用,是分不出來的。按照市場經驗,銀行把信貸卡死,應該是最有效的招數。

房地產成利益博弈場

內地房地產調控,不是簡單的市場整治,已經淪為利益博弈,涉及的利益方除了地方政府、開發商、銀行及業主、無房階層、入城農民,中央政府看似是博弈的裁判,但抓起房產稅來作調控工具,有了利益的所在,也就成為博弈的一方。

況且,在博弈中,中央政府有了打壓樓價的主觀用意,對無房階層是有利的,對業主等多方則是不利的,中央的政策未體現公平;實行限購趕絕非戶籍居民,對無房階層有利,但對入城農民、開發商又不利。中央有資格說是公正的裁判嗎?

中央是否有權袒護一部分人的利益,用盡方法去打壓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許可以說中央袒護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問題不在人多人少,而在於法理根據。業主用自有的錢財去購置商品房,甚麼叫商品房,不就是自由買賣的房屋嗎?不能自由買賣也叫商品房,還抽這樣那樣的稅,有道理嗎?

用錯誤政策糾正失誤

房地產有泡沫、有金融風險,但這個泡沫、風險不是業主、發展商、炒家想弄就可以弄出來的。責任還不是在政策、在決策嗎?一個是土地財政,把房地產變成官商利益勾結,形成推動漲價的動力;另一個是保障房缺位,出現居住難,攪動起無產業的怨氣,演變打壓樓價的訴求。

兩者都是政府的錯,前者錯在把房地產商品化,經營成土地財政的機制;後者錯在揀起土地財政,丟掉了保障房等公共福利機制輔助。這對失誤歸因於在房地產商品化改制中,政策理念出錯在先。有人把社會商品分成四類:民生必需品、軍事科技受控商品、奢侈品及貨幣。

房地產商品化改制應實行二元路向,一邊是政府資助房屋,一邊是豪宅及商品化的房屋。政府資助房屋如同民生必需品,另一類房產如同奢侈品,有了這樣的分類,政府該管甚麼,不該管甚麼就涇渭分明,試想奢侈品炒到泡沫化,會去限購嗎?

現在的商品房市場,政府用一種劃一的民生必需品理念去看待,不分窮富、不分用家或炒家,用一種政策去調控,實際是用錯誤政策去糾正之前的錯誤,結果會是各方多輸的局面,中央不可能把樓價打壓到多數人買得起,真到這一步原想買房的也不會去買了。

Money18專論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