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經濟軟着陸 中小企業被犧牲

內地財金官員及知名經濟學家近日異口同聲說中國經濟不存在「硬着陸」風險,言猶在耳,最新公布的七月份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不但創下二十八個月新低,更跌破盛衰分界線,只得四十八點九。看來又會有一場關乎「孰軟孰硬」的口舌之爭。其實,PMI反映的主要是中小企經營情況,所以經濟增長成功軟着陸,製造業則出現收縮,兩者並無矛盾。因為前者是因,後者是果,要成就經濟軟着陸,中小企注定被犧牲。

內地PMI變化向來有頗為固定的模式,多數是每年第一季尾及第三季尾達到高峰,第二季尾及第四季尾跌入低谷,與歐美定單的周期變化有關。不過,今次的跌幅確實較為嚴重,尤其跌穿五十的盛衰分界線,這與內地的經濟變化當然有關,例如工資大升、原材料價格大漲,但更為致命的恐怕是海外需求勁弱所致。好像昨天公布的歐元區PMI同樣大幅下跌,歐洲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當地經濟不振,中國製造業便難有好日子過。

那麼中央會否因為PMI大跌而改弦易轍,即時放鬆宏觀調控,掉頭放水呢?目前可能性不高!環顧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投資及消費是增長火車頭,正如滙豐的經濟學家指出,內地消費依然強勁,加上大量在建項目投資,足以支持全年經濟有約百分之九增長。此外,另一個主要經濟增長指標––工業增加值,統計數據來自大型企業,就算大批中小企停產倒閉,在統計上可說無足輕重。

這又不等於中央不清楚中小企的艱難處境。工信部官員昨天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雖然拍心口說不存在市場所說的倒閉潮,但承認中小企最近的情況比較艱難,尤其缺乏正常融資渠道,對抗經濟風險的能力較差,在中央大力壓縮信貸底下,問題更加突出。因此中央會在財稅及金融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在內地經商的都很清楚,無論經濟是好是壞,中小企均很難向銀行借錢,原因是銀行的貸款政策總是向大型國企及政府投資傾斜。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中央真的因為製造業陷於收縮而鬆動銀根,即時得益的會是中小企抑或大型國企和地方融資平台呢?現時的政策大方向是控制投資增長,除非大企業也出事,否則短期出現轉向的機會不大。

中小企一向扮演着經濟「緩衝區」的角色,在需求暢旺時,大企業應接不暇,便會把部分定單外判給中小企,一旦經濟情況逆轉,自然首先被「截單、截錢」,這現象舉世皆然,並非中國獨有。內地財金官員常說,經濟增長減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怎會不知道必定迫死很多中小企呢?既然有意為之,見死不救便不應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