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經濟的命脈,無論是工商業發展,都涉及石油的應用,然而原油價格持續高企,直接提高企業的營運成本,減低邊際利潤,促使市場積極物色可以替代石油的可再生能源。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能源的應用最為普及,佔美國汽車燃料應用達13%,有關比重仍在繼續上升,而這些生物能源,正是由粟米、甘蔗及大豆等農作物提煉而成。
生物能源的應用已相當普遍,我們經常聽到的乙醇就是一例。目前大部分生物能源是由上述農作物提煉出來,但與此同時,全球仍約有10億人口在捱餓,人數幾近中國的總人口。由地上種出來的農作物,已有一大部分被用作生畜的飼料,現在還有另一部分被用作提煉生物能源的原材料,剩下來可供我們餬口的糧食尚有多少?
要解決糧食問題,必先要增加耕地供應,但現時最大障礙是用以生產的可耕作農地受到限制,這些限制包括土地質素、可用的水源及種植季節的長度。此外,土地用途競爭激烈,如用作城鎮擴建、發展林業及工業,亦帶來影響,而沙漠侵蝕更令問題惡化,例如中國在過去10年因城鎮擴建及沙漠擴侵便已損失1,000萬英畝土地。
全球最肥沃的土地大部分已被開發,而新開發的耕地,在產量上未必能趕及原有的耕地。至於仍具潛力開發出新耕地的地區包括巴西、印尼及東歐等,當中巴西開發新耕地的潛力最大,惟有關用地位於當地西部,與主要港口最少相距2,000公里,增添了運送的麻煩。儘管全球仍有不少尚待開發的耕地,但它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正式投產?基建設施又何時才能準備就緒,致令生產農作物的成本降低,帶動生物能源的供應?
即使基建與配套設施順利解決,一塊土地所種出來的農作物,最終會送到人類的口中、運往能源公司還是送往牧場,仍看哪一方面能付出較好價錢。當三方買家同時對農作物虎視眈眈時,遂為農作物價格帶來了強勁的承接力。
由於市場普遍預期資源(包括農作物)價格持續上升,與農產品供應相關業務的公司迅即身價大漲。那些提供一條龍服務的農務相關公司,無論在耕作、加工、運輸甚至分銷方面均有參與,一旦農作物價格上漲,他們的銷貨價格隨即上升,邊際利潤相應增加,可帶動盈利增長。
當然,大型農業公司的業務一般能遍及全球,跨地域的特性亦令這類企業可捕捉不同地區的投資價值。我們相信,這類受惠於農作物供求失衡的企業,最終亦能透過研發,解決農作物供應的限制。作為小投資者,可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農產品市場,直接方面是參與軟商品期貨市場,參與者要作好期貨價格波幅相對顯著的心理準備;至於間接參與的途徑,是透過持有農業相關的股票或基金,以投資全球農業相關基金為例,投資者不但能受惠於農作物價格的升幅,更可因基金分散投資於不同國家而達至地域分散的效果,實在是一個不錯的多元化投資選擇。
首域投資全球農業基金聯席基金經理
麥慧思(Skye Macph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