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醫療產業化衍生弊端

○九年特區政府提出發展香港具優勢的六大產業,當中包括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以及教育服務。筆者對於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的「產業化」一直有所保留,認為醫療服務關乎對生命的照顧;而教育亦關乎對生命的尊重和愛護。

企業家打出招牌做生意,出發點是「搵真銀」,叫他們安守本分已不容易,才產生種種如三聚氰胺、塑化劑、殺人假酒等事件。近年流行講企業社會責任,正正反映企業家為求財,往往不擇手段的事實。醫療與教育的產業化必須認真規範,才能避免見利忘義的惡果。

攤薄港人醫療資源

當然守法和積極為社會服務的企業固然也不少。私營醫療服務亦的確可補充公營醫療的不足,給有能力支付的市民提供多一個選擇。筆者歡迎企業家參與營辦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但先決條件是政府已能為市民提供適切的基本服務,市民無懼得不到起碼的服務。

近年大量內地孕婦湧港產子,為醫療界提供了巨大商機,卻同時驗證了筆者對醫療「產業化」的擔憂。姑勿論為數十萬計的大陸港嬰,對將來本港教育、房屋、社會服務造成甚麼影響,大量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即時分薄了港人在醫療服務能取得的資源。

政府公布明年接收內地孕婦最多合共34,400人,公立醫院佔3,400人,減幅達68%;私家醫院佔3.1萬,減幅約7%。明年全港產子限額仍高達8.1萬至8.4萬,遠遠超過兒科醫生對全港產嬰數目應維持7.5萬的建議,恐怕需要深切治療的初生嬰兒,仍會遠遠高於本港應付的能力。

公立醫院人手被搶

政府要求私家醫院接收內地孕婦降低的名額雖然僅為7%,安排內地孕婦來港分娩的中介服務公司卻已大幅提價,而私家醫院亦因公立醫院少收內地孕婦生意大增,可以提供更高的增值,意味着私院可以以更吸引的條件,搶走公立醫院的人手。

是以筆者認為,必須爭取足夠的資源,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在市民仍未獲得基本醫療服務保障的大前提下,積極推進醫療產業化,只會剝削市民的基本權益。其實,丈夫同樣是內地人的內地孕婦,港府好應該大幅徵收分娩稅,並以該收入補貼公立醫院的服務。否則公立醫院根本無法與私院爭人手。

事實證明,否定以稅項作為調節,只會益了中介公司和私院。相反,一方面照顧私院的「商機」,另一面丈夫為港人的內地孕婦,硬被拒於公立醫院門外,不容她們在港分娩,不但不人道,還予人見錢開眼的負面形象,使港人蒙羞。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