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財資市場公會負責的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定盤價,昨天正式面世,市場形容是里程碑,成為離岸人民幣匯價的重要基準,預期會帶動衍生工具發展。香港是得到中央認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要發展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匯價指標,不可能沒有當局「祝福」,又怎會僅僅用於報價那麼簡單?當中少不免有政策風向標的用途,監控離岸市場運作。
昨天首個人民幣定盤價報六點四七五三,而人行公布的中間價則報六點四七五,兩者近乎平水,說是不太尋常也不為過。道理很簡單,內地或所謂的在岸人民幣匯價,是在有管理的基礎上由人行話事;離岸價則剛好相反,理論上由市場供求力量決定。當在岸與離岸價如此貼近,先不說是否意味着升值預期減退,至少反映離岸人民幣需求確實有所收斂。
對於這個判斷,還有其他途徑可以印證,就是點心債表現。現時不少金融機構均有編製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以中銀香港的指數為例,自從六月初一度逼近一百零三之後便輾轉回落,跌至昨天的一百零一點五九,不要小看似乎毫不起眼的跌幅,已等於本月錄得接近百分之一點三的負回報,相對於平均只有四厘多的收益率,並非一個小數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憧憬人民幣升值而變得炙手可熱的點心債亦出現降溫迹象,可視為市場對人民幣需求有改變。
內地去年批准擴大本港的人民幣業務,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匯價經常出現很大差距,離岸價貴幾百點子並不罕見。值得注意的是,差距擴大一段時間後,也是中央出招的時候。例如去年底突然傳出貿易結算兌換額度用完,金管局隨即宣布幾招優化,意在遏抑投機;本港銀行對內地企業的貸款勁增,人行最近便發出通知,禁止非貿易用途的企業兌換。
從中不難看到,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匯價差距,與市場的升值預期、套利行為、投資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由本港銀行界合力推出本身的定盤價,並作為市場基準,取代個別銀行自行定價,應該是內地樂見的。如果銀行界以此為起點發展相關衍生工具,例如人民幣匯率期權、遠期外匯合約等,相信內地亦會樂觀其成。
香港是目前唯一被認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大部分跨境貿易結算也是在這裏進行,要監控離岸市場運作,真是捨我其誰,把企業或個人的人民幣交易需求引導到銀行,將會是一家便宜兩家着,銀行業肯定會多了生意,而報價更透明和規範,亦方便內地當局監控。當然,這亦傳遞了一個重要訊息,就是在岸與離岸仍然被嚴格區分,離岸市場可以自由發揮,前提是切勿干擾內地的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