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經歷去年五月「閃電崩盤」以來最慘烈的一天,全面敲響經濟瀕危的警鐘。眼見私人機構新增職位大減,採購經理指數反映製造業轉壞,樓市又沒有絲毫起色,加上QE2夠鐘收工,境況如同去年五、六月,市場很自然會寄望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會再接再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重振股市雄風。但QE3會是起死回生的萬應靈丹嗎?
今年首季美國經濟以年率計只有百分之一點八的增長,展望第二季也不會好到哪裏。經濟主要是被兩股力量拖後腿,其一是美國樓市不但未能走出泡沫爆破後的困境,反而出現雙底式衰退;其二是消費需求不斷減弱,難以擔當火車頭。如果不能掃除這兩大障礙,經濟很難發力起飛,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是否對症下藥呢?看來並不樂觀。
過去幾年的事實證明,量化寬鬆政策對阻止樓價下跌全無作用。當然,聯儲局大手筆購買按揭抵押資產,可為樓市注入新資金,讓買家較容易借到錢。另一方面,購買國債推低市場利率,則讓按揭利率維持在低水平,亦可幫助置業。可是樓市一日未恢復供求平衡,樓價便見底無期,反彈之後再跌,低息兼容易借錢反而把更多美國人推入火坑,淪為負資產,對經濟的殺傷力,香港人應有深切體會。
那麼刺激消費的作用又如何呢?伯南克曾明言,推低市場利率是要把資金趕出債券等保守資產,轉而投入股市,藉着製造財富效應,增加民眾的購買力。在QE2初期,這一招是有點成效,但同時種下自毀的禍根,就是刺激商品價格急升,助長通脹。食物及能源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再貴都要買,惟有縮減其他開支,難怪有學者形容這樣等於變相徵稅,消費力不減少才怪。QE實際上猶如軟性毒品,初時令人興奮,換來無窮後患。
由此類推,環球經濟今天齊齊放緩,歸根究柢是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惹的禍。面對商品漲價造成的通脹浪潮,新興市場感受最深,能夠做的便是採取緊縮政策,以經濟降溫來紓緩通脹壓力。中國自去年底開始多次加息及加存備率,最近的數據顯示經濟明顯放緩,但仍然未敢放鬆緊縮力度,怕的就是通脹抬頭。當主要經濟體都被迫這樣做,總體需求便會減少,經濟怎可能不減速呢?
美國經濟再陷險境,由於聯儲局肩負「保就業」及「保增長」兩大使命,必須拿出對策,在QE2結束後未必會即時出手,就像去年一樣,可能要觀察幾個月再定奪,推出QE3的機會確實存在。如果說首輪量化寬鬆成功阻止了經濟崩潰,到了第二輪便屬鋌而走險、揠苗助長,一而再、再而三,或許是不想前功盡廢,可惜這無異於經濟自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