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經年、一再拖延的上海國際板漸行漸近,昨再有內地傳媒報道佳期定於十月,且令人意外地計劃以純外資為優先上板對象。市場對國際板仍存在許多質疑,人民幣現今未可自由兌換,A股市場弊端叢生、假帳充斥,適逢內地股市遇上連跌八日的跌浪,國際板未上場已負上「搭沉船」之惡名。
雖然反對的聲音不小,但從邀得紐交所協助制訂上市規則來看,國際板已力求裝靚身上路。在現時A股動態市盈率降至十四倍近歷史低位水平,內地資金鏈在多番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而瀕臨斷裂之下,倉促推出國際板似乎不是好時機。不過,國際板任重道遠,負有提升內地公司管治質素、人民幣國際化及提升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等作用,所以宜早不宜遲。
國際板雷聲大,但雨點未必小,據投行估計有超過六十家外資公司有興趣登陸國際板,滙控、中移、中海油等香港上市公司早已摩拳擦掌。上海辦國際板有足夠能力嗎?北京舉辦○八奧運會前,各方亦抱着懷疑態度,結果卻令全球刮目相看。國際板有其先天的優勢,全球大企業均視中國市場為金礦;國際板亦有其後天的不足,監管機構和投資者俱不夠成熟。成功與否,最終要看的是A股被國際化,還是國際板被A股化?
中國去年一口氣推出了融資融券和創業板,融券成功但融資失敗,創業板推出初期好不熱鬧,多家公司以超過百倍市盈率掛牌,而國際板最受爭議的是估值問題,估值怎樣參考?內地投資者一向「喜小惡大」,市值愈小的公司炒得愈狂熱,市值愈大的公司愈乏人問津,看幾家中港同步上市的金融股,全是H貴A賤便可見一斑,國際企業巨擘熱情來華掛牌,但隨時受到投資者冷落。
不過,中國金融市場要踏上世界台階,就不能故步自封,國際板可起到示範作用,使內地企業和投資者可拓闊眼界至具有全球視野。由紅籌作先頭部隊,無疑是較適合內地投資者胃納的試金石,但若如內地傳媒報道般,以純外資公司打頭陣,顯然具有真正國際化的野心,門檻一下子提高了。
爭取外資公司上市,同是港交所的長期目標,淡水河谷、嘉能可、俄鋁、Prada等公司先後來港上市,是港交所近年努力招攬的成果。然而,未來要面對上海的競爭勢所難免,尤其是奢侈品名牌公司,到上海上市醉翁之意,是爭取品牌知名度,香港只是毗鄰中國的一個「跳板」,難保不會遭過橋抽板。
當然,國際板推出初期規模有限,對港交所造成的衝擊不會太大,但長遠而言,國際板輕則分薄了港交所的生意,倘若競爭力日後此消彼長,香港股市不進則退,隨時會淪為「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