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買家難設限 政策更需靈活

本港樓市的銷售對象並不局限於港人,而是包括內地居民,對於留意樓市動向的港人來說,本來並非新鮮事物,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將一個久已存在的情況指明出來,要點醒的當然不是港人,而是向來只顧閉門造車的港府官員。內地買家既然已是本港樓市的重要客源,港府若沿用一套舊思維來處理樓市發展,必然處處碰壁,吃力不討好。

港府唯一較像樣的,是在增加土地供應上稍見積極,現季度每月均有土地推出拍賣,變相廢除不合時宜的勾地制度。可惜主事官員繼續一貫的官場作風,死要面子,不願承認政策已改。港官若用這種思維去管理本港的樓市,實在令人無法樂觀。

任志剛認為本港樓市有政策風險,確實一語中的,港府官員向來的表現是後知後覺,非要待問題累積至一發不可收拾,總不肯採取行動。但等到問題非常嚴峻才出手,又經常錯判形勢,藥石亂投,令樓市無法回復常態。過去兩年港府推出的平抑樓市措施,可說是虎頭蛇尾,在壓抑樓價升幅上更是全無作用,令本港樓市炒風愈演愈烈。

要平衡樓市發展,港府對兩個基本問題必須了解,其一本港的住屋需求到底有多大?這是第一層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必須妥善解決,否則社會難以穩定發展。其二是樓市的投資需求有多大?房地產作為歷史悠久的投資產品,向來被視為「真正資產」,在高通脹、低利率環境下,更凸顯其吸引力,需求大增在所難免。港府若對樓市真正需求全無頭緒,要他們理順樓市發展,無疑是問道於盲。

住屋是居民的基本需要,政府責無旁貸,必須滿足市民的需求。港府以往好大喜功,濫建居屋夾屋,令市場供求失衡,政策固然過於輕率,再加上遇到亞洲金融風暴,經濟急速滑坡,樓市泡沫終告爆破。港府經此慘痛教訓後,從此絕迹居屋夾屋市場,是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政策同樣是過於輕率。

無可否認,將土地完全交予私人發展商,好處是土地的價值可以充分體現和發揮,但缺點是無法兼顧社會各方面的需求,這也不是私人市場可以做得來的事。港府若對於公、私營房屋互相協調發展不知從何入手,不妨廣開言路,吸納市場智慧和建議,亦可參考如新加坡等成功例子,既可滿足居民的住屋訴求,又給予私人市場空間發展具投資性質的商品房。

本港樓市由一個本土市場發展為一個跨境市場,房地產變成吸引境外資金的重要工具,其實對於本港發展成為金融中心及資產管理中心有一定幫助,但對港官來說卻是一大考驗,必須配合新的思維和發展策略,靈活變通,才可令湧港買樓的境外資金,成為推動本港經濟發展的助力,而不是催谷泡沫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