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違約風險引致近期金融市場不穩,手執全球經濟牛耳的美國若未能如期還債,所引發的後果必然是災難性,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甚至以雷曼兄弟爆煲為比喻,暗示金融海嘯會歷史重演。有人認為伯南克只是危言聳聽,目的是向持反對意見的共和黨人施壓。最終的結果可能只是場「政治騷」,在八月初死線前,美國國債提高上限,如無意外將獲得通過,但美國若不努力削債,國債將遭投資者逐步捨棄。
正如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在爭議聲中通過,提高國債上限亦是無可選擇下之選擇。不過,有調查顯示美國國民竟有百分之四十七反對提高上限,遠較百分之十九的支持者為高,顯示對逾十四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債務,美國國民亦深表憂慮,債務再繼續無限擴大下去,只會由子孫後代去填補這無底黑洞,政府揮霍無度不知收斂恰恰是禍根。
全球化所引起的骨牌效應眾所皆知,小小的一個冰島或希臘,亦可引起軒然大波,何況美國國債是全球金融產品的定價指標!差不多所有香港金融機構也持有此種「無風險投資」,假如美債貶值引發資產減值,已足夠使金融市場大亂。在全球經濟復甦尚未穩固之際,美國金融有甚麼風吹草動,也可觸發不能預測的風險。
伯南克○八年未能預測次按危機及雷曼倒閉引發的連鎖反應,但今次有前車之鑑,即使較小的後果亦會導致利率上升,企業借貸困難。提高上限可解燃眉之急,惟只是將問題暫且掃入地氈底,但有朝一日翻出來引發信心崩潰,仍可陷於萬劫不覆境地。
美國國債兩個最大外國買家中國和日本,已明知陷入了「龐氏騙局」,日本固然自顧不暇,中國有心減持美債但欲急無從,現時美債大部分由聯儲局啟動印鈔機買下來,可是QE2終結在即,美債將要為找買家煩惱。巧合的是商品剎那間退潮,由高盛唱淡商品擊出第一球,再由芝加哥交易所大幅提高商品孖展下殺手,使美債反而成為資金避難所被搶高。
沒有甚麼比美國政府更「大至不能倒」,當然,美國早就外強中乾,AAA評級虛有其名,標準普爾早前調低其評級展望,「善意」地敲響警鐘,但美國顯然將削赤排在刺激經濟及控制通脹之後,現在談論的削減開支,大部分是涉及二○一五年以後的預算,甚至國基會也炮轟美國節流不力。
美國最終通過提高國債上限料會有驚無險,但華府同時需要顯出削赤的決心,國際間早已顯出不耐煩,看厭了兩黨議員爭拗不休,議而不決,總統奧巴馬奢言十二年削赤四萬億美元知易行難。美國倚靠推銷國債,維持揮霍的日子已一去不返,歐洲多國去年開始已勒緊褲頭,美國何不攬鏡自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