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可財務策劃師以至大學財務學教授都一致認為,投資組合或資產配置中,必須加入某一百分比的商品才稱得上完備。其實過去十年,這個理念頗受到投資大眾的認同。
學術派人士提出的理據是,商品期貨可帶來往往被人忽略的額外雙重回報:抵押品的利息及轉倉收益,即在期貨到期日沽出合約,利用回籠的資金買入下期的合約,如後者是倒價或向下傾斜的期限結構,這便能帶來收益。
現代組合投資理論更清楚顯示,商品與債券及股票的相關系數甚低,投資者只要在組合中加入商品,就能以較低風險取得相同回報或以同等風險獲得較高回報。
惟○八年一場金融海嘯,令以上的理論之信服力大打折扣,當其時商品未能發揮資金避難所的角色,反而和環球股市一同暴跌,打擊了商品投資的擁護者。不過,信貸危機平靜後,商品再領風騷,特別國際金價屢見新高。
金榮財富管理首席基金經理 史理生(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