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內地醫藥業的「十二五」規劃終於出台,在本月五日,商務部發布《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2015年)》,提出了一些重要指標,包括5年內要形成1至5家年銷售額逾1,000億元的全國性大型醫藥商業集團、20家年銷售額逾100億元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藥品批發百強年銷售額佔總額85%以上、零售連鎖百強年銷售額佔總額60%以上、連鎖藥店佔全部零售門店的比重提高至三分之二以上等。對於醫藥股這個板塊,將會帶來甚麼影響?
筆者在數年前已說過,內地醫藥業值得各位投資者多加留意。在「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第34章「完善基本醫療衞生制度」中,花了一千多字篇幅講述關於醫療衞生制度的發展,包括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衞生院及村衞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健全醫療保障體系等,而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現在內地藥品供應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一些藥品從生產商流到醫院,然後到病患者的手上,由於經過中間人「層層加價」的環節,最後藥品價格竟然飆升百倍,被人從中謀取暴利,醫藥銷售環節出現失控局面。
要解決以上問題,就要調整藥品行業結構,提高行業集中度以及發展藥品信貸流通的經營方式。目前內地藥業進入門檻較低,規模較大的企業數量少,全國共有超過17,000家醫藥批發企業及14萬家藥品零售店,還有6,000多家工廠;相對於美國藥品銷售額佔世界藥品市場份額的40%,但批發企業卻只有75家。
由於內地藥品企業數量眾多,藥品出廠後經過的每一層都加價賺錢,而最後病人所付的價格,主要在於醫藥批發企業與醫院人脈的關係,而並非藥品質量及生產技術。假若醫藥相關企業的數量可大幅減少,就有希望避免「層層加價」的出現。隨着《藥品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方向發展,藥業將出現一場歷史性的洗牌行動,目前的龍頭將有望打造為行業的航空母艦,其餘的就可能消失或被收購,最終形成3家全國性流通公司壟斷市場,帶來穩定優良的盈利能力。
藥品行業近年盈利差強人意,今年首4個月受到藥品降價政策影響,醫藥股股價跑輸大市,例如醫藥行業今年首兩個月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2%,遠低於去年的43%增幅,毛利率同比亦下滑1.73個百分點。但如果中央政府鼓勵行業整合,「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將會開始,對大型藥業股可產生利好作用,各位讀者可多加留意。
中信証券國際董事
(零售證券業務發展) 林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