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脹左右美息 任總露玄機

內地把控制通脹視為政府今年的首要工作,抗脹策略則有不同派別之分。有人認為應該透過加息及加存款準備金率,令經濟降溫繼而降伏通脹。不過,亦有人認為,目前面對的是輸入型通脹,收緊銀根無濟於事,人民幣升值更可取,一些「過氣」的人行智囊,便屬於這一派的代表。人行屬下的中國金融學會執行副會長、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昨天談到內地通脹時,明顯是支持收緊銀根,排斥人民幣升值,以其在京港兩地的江湖地位,確有一語道出玄機的意味。

任志剛坦言,匯率只是其中一種控制通脹的手段,而且短期作用不大,需要長時間才見效,所以並不贊成採用。他又表示,人行從去年至今先後多次加息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相信這兩項行動應該有效,預期內地通脹在下半年回落,立場十分鮮明。

其實,任志剛所說的絕非甚麼深奧大道理,甚至只屬於基本的貨幣理論範疇。背後道理很簡單,實行超寬鬆貨幣政策,必會刺激信貸超常規地增長,繼而刺激實體經濟產生超常規需求,結果自然是通脹一發不可收拾。根據上述的因果關係,只要成功把超常規信貸壓下去,令需求下降,通脹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不過,代價自然是增長將會減速,經濟軟着陸抑或硬着陸則是後話。

按照這套理論,匯率升值就算仍在考慮之列,也肯定不屬於優先選項,箇中原因不難理解。升值可以部分抵銷進口價格的上升壓力,需求卻不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因為「便宜了」而買得更多。中國是石油、金屬及原材料的進口大國,買甚麼、甚麼便貴,惟有把需求真正壓下來,國際商品價格才有回落的可能。如果任志剛的看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政府的取態,那麼內地通脹顯著回落之時,大概就是經濟真正降溫之日。市場對前者肯定樂觀其成,對後者便未必能夠欣然接受。

或許有人會問,美國遲遲不願意收緊貨幣政策,任由熱錢繼續在全球流竄,中國的抗脹努力豈不是徒然?正如任志剛所說,美國今年內加息的機會不大,那麼內地的通脹前景是否不樂觀呢?今次的情況極有可能與以往不同,說得誇張一點甚至可視之為後金融海嘯時代勢力大逆轉,就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將會左右着美息走向,玄機同樣在通脹。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上星期議息時重申,國際商品價格高企只屬暫時性,背後的立論就是看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對商品的需求,如需求真的減少,就算量化寬鬆的規模依舊,亦未必可以長期把商品價格炒上去,情況就如白銀價格近日破頂後迅速崩圍一樣。換言之,如果中國成功透過收緊銀根,令通脹回落,美國將更有條件把加息時間進一步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