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突破三萬億美元,中國對此是憂不是喜,錢多煩惱,尤其是熱錢湧進、通脹肆虐、美元貶值的當下,催谷改革是當務之急。有內地傳媒稱,央行擬成立能源和貴金屬項目的投資基金,儘管政策動機正確,可是已錯過了最佳時機,其他國家亦覷準中國浮財多而缺乏資源,難免開天索價。
「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即使投資初哥也曉得,說不清為何原因,外匯儲備硬是一直集中投資在美國國債。標準普爾調低美國主權債務評級展望,給中國敲響警鐘,一時間,外匯儲備「太多了」的聲音此起彼落,一萬億美元已經足夠,超出合理水平的反成為負累,頓成主流意見。
一般散戶往往嫌錢太少、投資機會太多,中國則有錢太多、投資機會太少之慨嘆,美債成無可選擇下之選擇,美國亦樂得讓美元不斷貶值,使中國更為騎虎難下。中國多年來均揚言要「走出去」,奈何碰釘子比賺到的多,投資時機也不對。
巴菲特名言:「別人恐懼時要貪婪,別人貪婪時要恐懼。」然而,中投在金融海嘯前,匆匆投資黑石和大摩招致損手,結果在○九年投資保守,貽誤「執平貨」良機,到現時更是後知後覺,因為金、銀、銅、石油等商品價格,已高不可攀。
中國渴求資源和技術是眾所周知,想買先進國家的技術有錢也買不到,買資源亦非從心所欲,澳洲政府多次不賣帳,去非洲買礦亦不算順利,主要的問題是欠缺國際視野,聘用員工以中國人為優先,對促進當地人就業及經濟發展無甚裨益,結果自製障礙,所以發改委要向內企「再教育」:以發展當地經濟為己任,勿以本身商業利益為先。
中國的投資常被牽着鼻子走,當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時外匯儲備增持歐元,當歐債危機掩至時買日債,當日本亦發生危機時又考慮收購資源,而資源價格亦可能等着中國來「接火棒」。當然,銀紙可長印長有,資源則愈耗愈少,收購資源可算是投資於未來,但中國太倚重硬實力(財力),卻沒有軟實力(專業人員)配合,不免事倍功半。
中國欲倣效挪威設立能源基金,可是投資專業人才難求,中投一次又一次的從錯誤中學習(美其名「交學費」),這兩年的海外投資收益率終有所轉機,可是首期的二千億美元投資已用罄,遲遲卻未獲得注資,與中國計劃分散外匯投資的意願不符。
中石油、中鋁和五礦等央企近年均積極收購海外資產,雖然往往要付出溢價,但累積下來仍見成效。反觀外匯局策略過於保守,海外收購、「走出去」的速度,遠追不上外儲增長的速度,對較高風險的投資亦患上恐懼症,往往與最佳時機失諸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