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改變發展模式談何容易

「十二五」規劃敲定了中國未來五年,經濟及民生的發展藍圖,當中的重點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過往的「粗放式」的發展方式轉向「重質(包括改善民生及保護環境)」 為導向的發展模式。

在中國改革初期,為求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往往忽略了對環境及天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經過三十多年「粗放式」發展,已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以食水為例,據估計全國約有30%的水源不宜飲用;在空氣質量方面,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環境質素的惡化,最終必會拉高生產成本和社會成本,制約中國的長遠發展。

三個五年規劃無改模式

此等問題早在「九五」時期已開始討論,並提出轉變以產出為主導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但經過足足三個五年規劃,儘管中央政府多番強調,減慢經濟增長以換取更平衡、更持續的長遠發展,地方政府依然把高速增長,作為首要目的。

今年初,全國各省市先後公布來年的增長目標,全國各省市中,只有五個將增長目標訂於個位數字(增長率8%至9%),其餘都保持兩位數字的增長目標,重慶和內蒙古更分別訂於13.5%和13%的高增長水平。

一些已具相當發展水平的省份,依然以大規模建設加速經濟增長,如浙江省在年初提出要以「四大建設」加快經濟增長和轉型,計劃透過構建大平台、發展大產業、建設大企業和推動大項目來加速發展。這意味着發展較理想的省份,至今亦未能擺脫和放棄高增長的發展模式,更遑論發展滯後的中、西部省份。

財政制約難怪地方死撐

地方政府對經濟高速增長的渴求,亦非難以理解。自一九九四年實行分稅制以後,主要財政收入收歸中央,但地方政府負責支出的項目,並沒有依比例減少。至今,地方政府約佔全國的財政收入的50%,但佔全國的財政支出比例,卻一直維持在78%左右。這種收入與支出不平衡的現象,在過往十多年從未修正過來,難怪地方政府要力求經濟快速增長,確保足夠的地方稅收 (主要來自生產型稅收),以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

此外,雖然中央一路強調,環保和民生在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重要性,但GDP和人均GDP的增長,依然是考核地方官員表現和升遷的重要標準,地方官員絕對不會放鬆GDP高速增長這個重要目標。

除非能有效及適切改變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及支出關係,紓緩地方財政壓力,以及提升環保和民生,作為地方官員的重要考核基準,否則要地方政府放棄以增長為本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可說是舉步維艱。

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經濟學課程主任 鄺志良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