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可惡、圍堵有理」,從今開始不再是離經叛道、違反自由經濟原則的想法,反而是細小經濟體自保的認可手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剛發出指導方針,首度承認「過度的資本流動」是需要控制,變相為資本管制開綠燈。這個破天荒的轉變,對香港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真是當頭棒喝,因為他們每遇到熱錢大量湧入時,總是推說「無能為力」,現在應該好好反省,研究可行對策。
歐美央行在金融海嘯之後,實行超寬鬆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天文數字的資金,導致全球熱錢橫流,當中有一大部分湧向新興市場,造成資金氾濫,資產泡沫膨脹,迫使多個國家實施資本管制。例如巴西向外資徵收金融交易稅、南韓限制外資購買國債、台灣提高外匯存款儲備率等。這些變化促使國際正視資本過度流動的問題,態度作了一百八十度轉變,承認資本管制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合理做法。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眼中,資本管制並非完全自由放任,而是有附帶條件,包括要證明本身的貨幣匯價沒有被低估、已擁有充足外匯儲備、無法運用貨幣及財政手段等,以及不會變成對外資的長期進入障礙。可以預期,只要符合上述條件,便可以動手對付過度的資本流動,日後干預匯市、限制外資借貸和短期的投機行為等,均屬考慮之列。
不過,資本管制獲得權威機構的認可之後,所謂的貨幣戰爭或匯率紛爭,還是會繼續存在,國際間的對抗不會因此而減少,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指導方針,留下不少引發爭拗的伏筆。以中國為例,多年來實行的資本管制依然會受到批評,因為人民幣匯價被指遭到低估,外匯儲備又有過多之嫌,貨幣和財政政策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歐美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又怎會放棄對中國施壓呢?
此外,指導方針內列出的幾個大原則,當中包括要顧及其他國家的利益,同樣是說易行難。這條原則認為任何政策都不應該影響其他國家以至全球的經濟及金融穩定,簡單來說就是要避免溢出效應,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可是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到現在,仍然不認為QE是全球熱錢氾濫的元兇,又怎能令新興市場國家信服呢?
由此可見,就算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資本管制仍然難脫爭議,但至少是出師有名,給飽受熱錢影響的地方多一件武器自衞,香港應是其中之一。現在有兩點很清楚。首先,臨時性資本管制並沒有違反自由開放經濟的原則。其次,面對熱錢蜂擁而至,絕非沒有任何事情可做,不應任由投機分子予取予攜。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日後不要再拿「香港是開放型經濟、可做的不多」作為卸膊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