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有驚無險 股市前景未穩

今年首季是多事之秋,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再引發海嘯及核洩漏;北非「茉莉花革命」引爆北非及中東獨裁國家的火藥庫;歐豬危機惡化,葡萄牙有可能成為第三個向歐盟求援的國家。按道理,股票市場受到的衝擊絕對不小,可是股票市場亦是不講理的地方,有驚無險安然度過。

展望次季,不安定感依然持續,投資者為要在高通脹中保值,少不免火中取栗。

投資界有句名言:趁壞消息入貨、好消息出貨,日本地震正好造就入貨良機,恐慌過後有一陣子亢奮,美股續向新高挑戰,港股亦漸次收復失地,恒指首季更進帳了接近五百點,樓市終於突破九七年的高峰。然而,天災人禍帶來的後遺症既深且遠,阿拉伯國家的動亂刺激紐約油價升至每桶一百零五美元的水平,日本災後重建料推高商品價格,零部件供應鏈面臨斷裂,核電恐懼症增添全球能源壓力,金融市場只是將灰塵掃入地氈之下。

無疑,美股正處於「蜜月期」,經濟持續復甦,加息周期未至,甚至量化寬鬆延續與否亦毋須着急。即使能源及商品價格高企,亦有石油股和金屬股可炒;歐美日狂印鈔票,熱錢反而成支撐大市的最大動力,金錢永遠不會休息。

日本地震和北非革命均屬「黑天鵝」事件,市場沒法預料,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日本的產能損失有中國和南韓來填補,葡萄牙遇難有歐盟拯救,北非變天或許明天會更好,何需杞人憂天?不過,通脹這猛虎仍是心中刺,今年餘下時間難以安枕。

再來看次季的「白天鵝」事件:美國次輪量化寬鬆將於六月中結束,中國可能再加息一至兩次,歐洲央行或於本月首度加息,日本開始重建。乍看沒甚麼大不了,全球的經濟復原能力在多次考驗中得到印證,只要中美這兩大國繼續健壯,甚麼危機扛不下?

只怕中美外強中乾,「債券大王」格羅斯形容美國財政狀況「比希臘更希臘」,在中日減持美國債底下,聯儲局要被迫繼續左手交右手買債,量化寬鬆欲斷難斷。這邊寬鬆、那邊緊縮,中國雖築起防波堤仍比不上熱錢流入的速度,農產品加價後輪到日用品,企業面對成本上升壓力,但又未能轉嫁至消費者,從有食品公司「自願」撤回加價可見一斑,而通脹已損及消費層面,一、二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去年底大幅回落三點三個百分點,推動內需談何容易。

港股首季其實是上落市,高低位波幅二千三百點,但大部分時間是在一千二百點之間上落,市場氣氛時而樂觀、時而悲觀。三個月的窄幅浮沉,在次季應有較清楚的單邊方向,看加息和熱錢兩大力量誰作主導,投資者宜盯緊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