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將破天荒一年四次召開記者招待會,解釋其貨幣政策。對投資者而言,聯儲局增加透明度當然值得歡迎,但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系,現在才與公眾加強溝通,無疑是來得太晚,未來還需要改善。在七大工業國當中,美聯儲是唯一沒有定期新聞發布會交代政策的機構。決策理念秘而不宣,市場只有從會後聲明胡亂猜度,徒添市場波動性,聯儲局早應還市場一個透明度,有透明度才有公道。
然而,聯儲局一年舉行八次利率決策會議,即每兩次會議只召開一次記者會,聯儲局官員仍然相當吝嗇。事實上,每當國際上發生重大事件,好像兩星期前的日本世紀大地震,撼動人心以至金融市場,聯儲局也應出來解解畫,讓投資者了解其取向。
聯儲局此時才願有限度面向公眾,有形勢適於「報喜不報憂」之嫌,現時美國經濟數據欣欣向榮,除了房屋數據依然低迷之外,其他就業數據、消費信心、經濟增長等無不令人鼓舞,聯儲局前幾次會後聲明還用「緩慢復甦」字眼,下次會議可能會發出較明確復甦訊息,為股市打打氣,股票市值帶來財富效應,對消費市道和企業加大投資額也帶來裨益。
美國金融政策任何風吹草動,對全球金融市場均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年中以後會否還有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政策?今年稍後時間會否重啟加息步伐?即使美國經濟再不需要QE3,美國國債若被中日不斷減持,聯儲局也可能被迫繼續「左手交右手」,無名義上之QE3亦有實質上之QE2.5,差之毫釐可謬之千里。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早前在電視專訪中「闢謠」,指量化寬鬆不等同印銀紙。撇開其觀點是否得到認同不說,既然事後才澄清,何不早點主動公開釋疑,增強公眾對貨幣政策的理解?
聯儲局欠缺透明度之做法一向為人所詬病,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自傳中,以傳媒用其公事包厚薄來揣測加息機會作笑柄,惟其自身不檢討有何所欠?直至○七年,聯儲局才將經濟預期印刷版的發布頻率,從每年兩次增至四次,而利率會議前兩周發布的「褐皮書」,更是市場一窺美國經濟全豹的工具;但相比之下,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中發問直截了當,總勝於在字裏行間各自猜度、任意解讀。
聯儲局具其獨立性,主席之職官方委任,不需靠選票支持,但不代表其可離棄群眾,增加透明度責無旁貸,既然願意破天荒召開新聞發布會,為何不是每次利率會議後例常召開,而要「逢二進一」?在特別事故(雷曼破產、日本地震)後,現身安撫市場也不算奢求,但看來聯儲局官員的思維仍與市場脫節。伯南克所說的「十五分鐘內可即時加息」,不能提振聯儲局的政策信用,只會顯出其傲慢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