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處派發去年保險業成績表,險商排名大兜亂。有業界指近年保障成分低的儲蓄型保單大行其道,恐怕統計未能反映市場實際情況,建議加入每家險商的保額資料,甚或考慮分開銀保與傳統險商作「兩條龍」計算。
現時保監處的個別險商統計中,只包括保費、保單數目等資料,友邦香港首席市場總監李滿能表示,一些短年期、人壽保障成分極低的儲蓄型保單,例如俗稱「一○一保單」(即投單人身亡會獲保單價值的百分之一百零一賠償),容易大幅提升險商的保費數字,從而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故建議統計中加入保額數字,即保單出現申索時,險商應付的款項。
去年本港新做長期業務的保費攀升百分之二十六至五百九十億元,以年度化保費計,除了滙豐保險蟬聯第一位外,其餘二至七位均見大執位,有業界指除了去年人民幣保險大賣外,該些儲蓄型保單亦是關鍵。
李滿能指,近年銀行的存款利息低企,加上銀保積極搶客,故該些有保證回報、息率又比存款高的儲蓄型保單,大受市場歡迎,情況尤以近兩、三年為甚;近期存款息率雖有上升情況,惟仍難以和該類保單相比,相信仍會繼續受歡迎。
有業界分析,從險商而言,該類保單原則上利潤較低,加上年期短易令保費收入不平穩,增加險商在投資及控制風險時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