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日重建 警惕金融風暴再現

日本央行為應對大地震造成的災難,一再向短期金融市場注資,務求增加市場流動性,為日本史上最大規模。面對這場被稱「一千二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動用最大量的財資應對受破壞的局面,理應在所不惜。大規模注資又是吸取以往經驗,恐防市場需大量調資回國,過度推高日圓匯價,以致當地出口產業,受停產及圓匯抽高雙重打壓,不利災後復原。

儘管日本已是工業國負債最重的國家,平均每個國民背負五百二十萬日圓總債務,但當中近九成五國債售予國內投資者,其財政恐慌並不存在。應付日本大地震的殘局,一個有利的因素是,政界將在災難當前拋棄歧見,打造一份有力度的財政預算,亦可以想像日本不同社會層面,將進一步團結起來。財力和人心,成為災後重建的基礎,○五年神戶地震後,日本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很快復原的。

因為神戶地震的比照,國際投資市場的反應走得很快,儘管地震的損失未完全統計,重建計劃尚無端倪,投資目光已跳過災難的損失,瞄準重建商機。災難引發的恐慌似乎快速淡化,甚至日經指數暴挫,日債孳息走高,似乎都只是日本本土的短暫反應。分析員預期日股動盪對全球股市長達兩年的漲勢,不大可能產生衝擊,反而亞洲股市對重建的追捧逐漸發熱。

從神戶地震的經驗看,隨着重建進行,一般會有大量需求,後續GDP增速往往超過地震之前,一九九五神戶地震後當年與九六年,日本GDP增速都超過百分之三,是日本近二十年較高的增速。今次大地震之前的二○一○年,日本GDP增速達到百分之三點九,若以神戶地震經驗推測,災後恢復GDP增速將不低於此水平?國際金融投資的態度,不能說是憑空臆測全無實據。

無論如何,日本不會沉淪,重建是不變的主題,投資市場比受災的日本更快走出災難後遺,可以想像。當年神戶災後重建,對亞洲周邊市場產生強烈帶動作用,致使以日本為首、帶動四小龍等的雁陣模式增長,也在其時推向巔峰。當然,其後的金融效應是一場痛苦的經歷,「亞洲奇迹」登峰造極之後,便是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包括香港在內的多個經濟體。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追捧日本重建商機,引發的金融變局,實在要吸收神戶震後重建的教訓,對國際資本流動保持警惕。表面看,重建商機情同當年、勢在必然,資金追捧大條道理,另一邊廂,日本為首、帶動四小龍等的雁陣模式,卻已是今非昔比,重演「奇迹」之後「金融風暴」隨至的機會不一定高。但不可忘記,如今亞洲各經濟體的資產泡沫、高通脹、高利率,卻有當年的影子。投資市場超越式追捧日本重建商機,不可忽略釀成金融危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