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場轉趨波動,再度凸顯投資對沖的重要性,但有銀行界人士指出,隨着股指期權等傳統對沖工具成本大增,愈來愈多大戶開始採用外匯作為對沖工具,除了取其成本較低,亦由於市況波動往往源於一些全球性宏觀經濟事件,令以外匯為基礎的對沖策略效益更佳。
雖然大戶向來善用分散投資、認沽期權、信貸違約掉期等工具或策略進行對沖,但金融海嘯令這些對沖策略成本飆升,促使投資者另覓對沖工具。瑞信上月亦推出兩項貨幣波幅指數,聲稱其對沖成本較標指相關衍生工具為低。
事實上,改用外匯進行對沖的投資者不乏業界「猛人」,例如諾貝爾經濟學家斯科爾斯有份成立的對沖基金Platinum Grove資產管理就以外匯期權策略對沖歐債投資風險,涉及沽出一個價外歐元認購期權,同時買入一個價外歐元認沽期權,以減輕歐元匯價急跌風險。一名熟悉該基金對沖策略的人士指出,外匯市場或許是流動性最高的市場,故透過外匯進行對沖的成本效益最高。
據悉,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組合經理班薩利去年亦開始更多使用外匯工具來對沖「黑天鵝事件」(即不能預料的突發事件),直言一張一年期標指期權合約成本相當於對沖金額的2%,但以外匯策略進行的成本卻只需0.5%至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