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病了。財政儲備愈來愈驚人,大部分人卻愈來愈貧窮。經濟失衡導致的怨氣,引發更激烈的政治鬥爭。治病求根,經濟轉型引發失業潮,就業機會驟減是民怨源頭。利用中國龐大市場,致力令香港經濟多元化,積極創造就業機會,才能化解矛盾,令香港社會趨向和諧穩定。
經濟轉型造成失業潮,以及由此導致對社會的種種負面影響,始終沒能得到有效解決,是貧窮市民大增的主因。據統計;香港月薪低於5,000元的市民,比10年前增加了近20萬人。超過30%市民的實質收入,比10年前還低。大部分市民的收入漲幅,追不上樓價、物價的漲幅。
二○一○年有26%的文職人員被迫減薪。原本的中產階層逐漸萎縮,低收入人士淪為貧困,貧富懸殊日益嚴重。
目前香港金融業、房地產業獨大。這兩種投機性行業,提供不了多少就業機會。其他行業也紛紛移師內地,在港規模日漸萎縮。中年人的生活隨時朝不保夕,80後的年輕人找不到理想工作,買不起樓。以金融、地產等投機性經濟為主的經濟體系十分脆弱。一場風暴如當年的「非典」,就可令香港面臨嚴重危機。
市民對經濟狀況的不滿,引發成對政府施政的不滿。反對派以民主的政治形象,成功將市民對內地政制的恐懼、對經濟狀況的不滿匯聚成支持力,令香港陷入嚴重政治內耗。
一國兩制指一個國家實行兩種制度,兩制之上首先是一國,香港做為中國一個特區,歸中央管治毋庸置疑。香港擁有的,只是治理權,而非獨立主權。反對派敵視中國,將一國兩制誤導至變相獨立的路途,將招至毀滅性後果。
經濟上,香港對內地經濟依存度極高,和內地對立將導致香港經濟崩潰。和內地經濟融合、為內地大市場服務,是香港發展的唯一出路。反對派在政治、經濟上的主張,雖然都是走不通的死胡同,仍獲強大民意支持,可見民眾對現狀的不滿。
政府應該放棄不干預市場的落後原則,令經濟體系多元化。政府提出扶持6大產業是正確發展方向,能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成功實行將有效改善本港就業環境。可惜目前種種推廣措施仍雷聲大雨點小。
面面俱到不如聚於一點、重點突破。旅遊業、教育業是活化香港經濟最快見效的產業鏈。
「個人遊」給香港帶來龐大、仍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旅遊業前景。應重點發展旅遊資源、購物資源、以及擴張相關的飲食、住宿等行業的供應能力,以滿足急速增長的旅遊需求。應該重點擴建、新建大學,吸引內地數量驚人的內地留學生來港求學。另應放棄只注重經濟收益的片面標準,努力扶持這些能夠帶來就業機會的新生支柱產業,才是治港良方。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