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看淡中國經濟,很多人看淡中國股市。英國市場調研公司公布,滙豐二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預覽,由一月份的五十四點五回落至五十一點五,顯示工業生產增速明顯放緩。新出口定單指數更低於五十,為七個月來首次。對數據解讀,是否應該對中國經濟和股市重作評價?滙豐經濟專家的反應肯定兩點:一是製造業放緩,乃宏觀調控加大的反映;二是內地緊縮不停,六月底前宜規避中國股票。實則是,緊縮政策已成為經濟放緩及股市看淡的風險因素。
當前,內地已失去從容推出政策應對通脹風險的最佳時勢,在通脹猛撲之下,政策倉促「禦敵」,緊縮變得需要快而密,援用內地專家的說法,就是「三率齊動」。人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不能說存款準備金率是抗通脹的唯一工具,而是要運用所有工具,包括利率和匯率。此語證實了決意「三率齊動」,政策勢將空群而出的形勢,在內地政策選項上,通脹已成首患,哪怕犧牲經濟增長,也要先撲熄通脹之火,構成了工業生產受制政策放緩的大背景。
從「三率齊動」的政策效應看,工業生產放緩是必然的,因為存備率升銀根緊縮借貸趨難,因為利率上調企業成本增加,因為匯率漸漲定單流失。這些效應匯集起來,自然打擊製造業,既表現為定單流失,例如有企業估計,三成定單流去接連貶值的越南;又顯示企業因應政策效應,先收縮產能觀望形勢。因此二月PMI放緩,不宜只視作春節季節因素或民工荒使然,而是具有結構性特點的。
周小川以央行數據說明,上世紀九十年代,超過一半的銀行貸款投入到製造業,但去年的數據顯示,現在只有兩成新增貸款進入到製造業,剩餘大部分投向服務業及公共設施基建,說明產業結構調整作用凸顯,製造業放緩,毫無疑問也就是政策引導的結果。處於這樣的轉型期,以GDP衡量的增長率先是放緩,繼而內涵由製造業到服務業的此消彼長,將是預期之內的現象。
中國經濟如大船掉頭,來得較慢,政策引導需時。循投資角度去看,政策的某階段風險不應換變成純粹負面觀感,惟了解政策積極的一面,才能有助捕捉未來機遇。市場基於對「十二五」規劃憧憬,熱切追捧「國策股」概念,成為中國股票選擇標準,而不是見中國股票就下注。了解政策積極一面,作用就在於擦亮洞悉中國股票的眼光。
中國經濟大船掉頭,投資者不能因循舊的那一套,看其前景要換入新元素,製造業與服務業消長,會如何汰舊納新;「三率齊動」之下,通脹會如何發展;經金融危機一役,內地銀行如何蛻變;振興民生消費,內需產業如何崛起等等。對中國經濟階段看淡是合理的,長遠則不忘其仍有後戲連場,適當時機資金將回頭關顧A股,雖不在眼下亦毋須久遠。當然,一旦當局不慎政策失誤,反覆的風險亦難排除,總之,投資在乎體察情勢,隨機應變方能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