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就衡量全球經濟失衡,歐美國家提出五項指標,包括各國的經常帳盈餘、貨幣匯率、外匯儲備、公共債務及赤字、私人儲蓄率等。最終會議的聯合聲明確定,衡量過度外部失衡的指標包括,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私人儲蓄率和私人債務、貿易經常帳和淨投資收益。貨幣匯率和外匯儲備兩項指標「消失」,顯示歐美所提這兩項得不到共識,遭到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成員抵制,最終的聯合聲明顯然是歐美國家妥協的產物。
兩項未有共識的指標,主要指向中國是相當明確的,一旦成為G20共識,中國無疑成為孤家寡人,而指標的長遠作用在於推動長期的協商機制,如果成為戴在中國頭上的「緊箍咒」,當年日本面對「廣場協議」的一幕,中國將被引導進入劇情。中國極力反對不難理解,而且暫時仍有同情及協調的國際勢力撐場。然而,不難預期的前景是,一方面歐美不會放棄這個目標,在今後的國際場合仍會一再重提;另一方面撐中國的新興國勢力立場可能搖擺反覆,像印度、巴西等國隨時因自身利益,靠攏歐美對中國反戈一擊。
美國造勢要將中國推向箭靶境地,策略是深謀遠慮的。就在此輪會議上,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提交報告,力證海外投資者購買評級不當的AAA級美國證券拉低利率,進而助長過度冒險和舉債,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的背後推手。這種觀點他雖早有口頭表述,現時更達致理論化昇華,要害是將中國打成房地產泡沫推手,也就成為金融危機的源頭,一方面務必令中國成眾矢之的,另一方面讓中國背負起化解危機的責任。西方篤信的「謊言重複百次成為真理」,正由伯南克的言論真實地演繹。
後金融危機的棋局博弈,無疑顯示危機的焦點,已有效地由美國向外轉移,歐洲債務危機、新興經濟體通脹、中東地緣政治動盪,風險無處不在,反而美國成為金融的安全港,以至伯南克壯膽揚言不怕中國減持美債。事實上,中國膨脹的外儲在暗箱操作中,被指曲線買賣,對美國國債似減還增,凸顯了面對伯南克的「推手指控」,處於進退維谷境地。形勢使美國掌握着後金融危機博弈的話語權,預計其向中國兩難「軟肋」發招不會手軟,伯南克強詞表態就是先兆。
中國表面上擁有的經濟發展與財政資源優勢,正受到美國擁有的策略主動權制約,雖然貨幣匯率與外匯儲備未進入今輪G20共識,但「貿易經常帳和淨投資收益」列入議程,中國慣性順差的貿易帳戴上第一個「緊箍咒」,恐怕不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外儲及匯率始終是美歐的策略後着,官方及議會的表態未見軟化迹象,誓要給中國戴上第二、第三個「緊箍咒」。美國財長蓋特納儘管拒將中國納入貨幣操縱國,但聲言不放棄立法逼中國,批評之聲不絕,凸顯得勢不饒人的姿態。反觀中國拋售美債制衡,說而難行毫無功力,外儲、匯率又深陷失衡的被動,而且未見有效的謀略,可望化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