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公布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前夕,應否從外匯基金中的累計投資盈餘及財政儲備撥出資金,用來支持經濟發展,必定成為焦點,今年沒有例外。特區政府財金官員一如以往群起反駁,否定動用這些資金的必要性,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更加搬出維護貨幣和金融穩定這冠冕堂皇的理由,指出不但不可動用外匯基金分毫,累計盈餘及財政儲備更應無止境地累積下去,以此來掩飾政府的「守財奴」本色。
金融海嘯的確嚇驚了全球的監管機構,對所謂的「黑天鵝事件」或「Tail Risk」怕得要死,擔心再次爆發「機會率非常低、殺傷力卻非常大」的金融危機,紛紛調整監管理念。陳德霖的講法看似合乎全球趨勢,實際卻大玩「偷換概念」的把戲,不但繼續把外匯基金歷年投資所得的累計盈餘牢牢掌握着,就連歷年由政府財政盈餘累積而成、與支持港元聯匯無直接關係的財政儲備,也要一併納入控制,明顯別有用心。
金管局的確有靜靜地改變外匯基金宗旨之嫌,為政府「守財」製造依據。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說過,香港發行的貨幣基礎均有「十足」的美元資產支持,陳德霖現在則說要有「超過百分百」的支持,佔去了二萬二千億港元的外匯基金近一半資產;餘下的累計盈餘及財政儲備,又要為十二萬億元的銀行體系總資產,以及超過二十萬億元市值的港股護航,結論自然是要不停累積下去,否則便無錢應付危機。
這種想法十分荒謬。不妨打個比喻,擔心被從天而降的玻璃樽擊中,難道就要儲足一世夠用食物,永遠不出街嗎?不如選擇走在騎樓底之下,套用金融術語便是做好「風險管理」趨吉避凶。如果為了應付不知何時才發生的重大金融危機,便要無止境地累積外匯基金,無異於足不出戶的歪理,與金管局一向宣揚的監管理念自相矛盾。
為何金管局准許銀行接受客戶以「孖展」炒股炒匯,毋須存入十足的本金,也不怕市況逆轉令銀行有損失,原因是有風險管理規定,全部有數得計。那麼外匯基金要有多大的規模才足夠呢?陳德霖卻說難以評估,言下之意是外匯基金不應該嫌多。如果說金融海嘯是百年一遇大危機,以此為參照,不難推算出備用的應急資源,配合謹慎風險管理,應該可讓市場放心。一邊說對於本港金融機構向來有嚴格的監管,才可安然度過金融海嘯;另一邊又說外匯基金愈多愈好,才愈令人安心。如此雙重標準,不過是叫市民勿向外匯基金打主意。
在政府每年編製的帳目中,外匯基金累計投資盈餘及財政儲備,是屬於政府的「淨資產」,無理由不能動用。香港經濟在過去十年,長期趨勢增長以蝸牛速度向前,人均收入只有寸進,最大的原因就是政府的長期投資不足,大筆財政盈餘寧可撥作儲備變成「死水」,也不用來發展經濟,又怎可能創造產值呢?當年港英政府把財政儲備撥入外匯基金,純粹為了方便管理,現在忽然變成穩定港元及金融市場不可動搖的支柱,如此明目張膽偷換概念,港人怎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