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美國經濟,除了被量化的數據,還有對數據的解讀,日前接踵入市的解讀就極富新動向。第一宗:有經濟師認為,隨着戰後嬰兒潮出生一代步入退休年齡,美國勞動人口參與比率會持續下滑,當地失業率回落或快過預期。第二宗:穆迪的數據顯示,美國多個市場的房價負擔能力已恢復到房地產爆泡前水平,相類的市場數目還在不斷增加。另有地產商會的數據顯示,全美全現金交易買樓比率達兩成八,較○八年金融海嘯剛爆發時倍增。
眾所周知,在此之前,美國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標誌的經濟復甦,缺乏失業率降低和樓市復甦的條件配合,被喻為並非真正的復甦。上面兩宗數據解讀,恰恰預示這樣的條件有望得到滿足,不但可望排除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憂慮,更增強了復甦的說服力,也使隨後的數據解讀顯得有根有據——
第三宗:標普五百指數周二收於一千三百二十四點,距○九年三月危機最烈時的六百六十六點漲一倍的一千三百三十二點,不過八點之差而已,輕易可越。越此點位意味着實現一九三六年以來最快的點位翻番。股市的動態顯示,投資者嗅到了經濟利好的氣味,如謂不信,還有第四宗:聯邦基金利率期貨交易員周二認為,十二月加息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不過是八天前,十二月加息的概率僅是百分之二十六。加息預期可能引發資金回流美國,這種勢頭其實已悄然展開,市場天性靈敏,行動往往快於數據。
加息預期的另一頭,是預期通脹升溫。近來聯儲局自以為是的通脹判斷,正不斷地招惹批評,批評的焦點一是量化寬鬆的後果。量化寬鬆引發通脹,已成為世界性禍害,新興市場受害最深,然而,世界是互動的,市場是互通的,通脹野火最終難免燒向美國。正是基於對此的畏懼,美國國內批評量化寬鬆的聲響日漸增強,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備受局內局外壓力之下,量化寬鬆可能被迫收手。
批評的另一焦點,直指聯儲局低估通脹。批評從根本上質疑聯儲局採用核心通脹率為指標,去衡量物價水平是犯錯,核心通脹率將食品和能源排除,有如掩耳盜鈴。食品及能源是美國國民每天都要消耗的,其價格影響遠超房價、車價及服裝價格。歐洲與美國不同,央行不採納核心通脹率,對通脹的緊張度超過美聯儲。這種質疑是要挑戰聯儲局的極低利率政策,亦即告誡通脹可能比其評估厲害,有必要加息改變現時極低利率政策。
全世界在加息,聯儲局壓力升級,也遲早要跟上全球大勢,使美國加息預期向前推。反過來,美息一動勢影響全球,香港就包含其中,無法不調整自身的加息預期,將預期加息的時間表往前推。港股兔年連日高開低走跌跌難休,是否市場預期加息提前的敏感反應,須進一步觀察後才有結論。但當局對利率逆轉、資金流向逆轉已不能掉以輕心,須及早為資產市場做足防風措施,尤其利率逆轉對樓市的影響非同小可,香港又缺乏有效的政策手段,難免令人後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