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幸福指數」取代GDP主義

中國下一輪經濟發展基調,是還富於民,擴大內需。這符合社會繁榮、人民富裕,國家才能真正強盛的發展規律。境內生產總值(GDP)經濟指標已不能衡量國家發展的質素,若能以各地就業率、社會治安情況、居住質素,以及教育、醫療、住房支出在居民收入中所佔比重,加上民眾對當地施政滿意程度等指標,制訂「國民幸福指數」,來衡量各地政績,將有力促進國家向「民富」轉型,令中國由「GDP大國」升級為「幸福大國」。

據《中國青年報》一份調查報告顯示,95.7%的受訪者認為國民幸福指數,和政府的行政息息相關;89.3%的受訪者希望政府政績,以幸福指數作為衡量指標。南方某媒體的短訊調查顯示;76%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全國推廣以幸福指數考核政績。調查顯示,中國各地政府行政力量十分巨大,直接影響到國民生活、社會穩定,因此要推行幸福指數,必須和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掛鈎,才能行之有效地改善民生、促進民富。

國民現狀令人擔憂

美國南加州大學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國民年均收入低於8,000美元時,收入和快樂成正比。可見,改善幸福指數,意味着要令國民收入真正增加、國民變得更加富裕。只有人民富裕、幸福快樂,中國才能擁有一個能支撐經濟運轉、日趨龐大繁榮的內銷市場,才能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中國國民的幸福狀況,並未隨GDP的飛漲而得益,反而有惡化趨勢。高通脹和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兩柄利刃。承擔社會運行主力的中青年,大部分收入用於供款,所謂「房奴」、「車奴」、「卡奴」、「孩奴」。城市人忍受着蔓延全國的「城市病」:房價高企、生活成本高昂、空氣污染、交通堵塞、噪音無處不在等等.愈演愈烈。入城工作的農村居民生活貧困,不少人奮鬥了數年甚至十數年,仍難以維持在城市的生活。

改善幸福指數的種種措施,實質是令國民更加富裕。國家「十二五規劃」增加國民收入是核心內容。減輕國民負擔,也已列為國家工作的重點。例如:以廉租補助房保障國民住房需求,緩解住房供需矛盾;擴大免費教育範圍,改革教育制度;多管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提高養老待遇,擴大覆蓋面積;改革醫療制度,確定醫療公益制度等等。

亟需訂立指數規範

以往各種幸福指數的推算方式,都頗具主觀成分,難以客觀反映民生狀況。應該針對影響國民幸福感的要素,制訂符合國情、具量化效果的幸福指數計算方法。

幸福指數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標準,當然不能由地方官員自己去統計。各項數據的統計應該實施到戶,可以藉每年人口統計活動,逐家逐戶統計各項數據。統計過程應該高度透明和公開,以便社會各界監督和指正。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