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比市場預期的要好。國內生產總值(GDP)第四季增長百分之九點八,全年百分之十點三;消費物價(CPI)十二月上漲百分之四點六,全年百分之三點三。GDP及CPI都在目標之上,偏離不遠。這份數據足以讓官員就經濟形勢及前景,作一篇政策讚詞,來一番樂觀的展望。
然而,數據歸數據,官員怎麼看、怎麼說,相信完全得不到民間的認同感。撇開內地數據一向以來,其統計形式不合理的質疑,以及與現實的距離感而致失真的質疑不說,民眾的真實感覺是:GDP增長亮麗,那不是民眾的財富註釋;CPI有幸放緩,那並非民眾的開支福音。數據歸數據背後,民眾是感受歸感受,至於經濟還是敗象歸敗象。
資產泡沫現象未克服。數據顯示的投資增長分類中,房地產開發增長達百分之三十三點二,壓倒所有的增長指標,反映房地產業未退熱。另外,在當局多輪調控力壓之下,樓價升勢雖現放緩,整體尚無明顯回調,國務院指導下的更嚴厲調控尚醞釀出籠。作為資產泡沫象徵的樓價,竟有「撼山易、撼樓價難」態勢,不能不是經濟的結構之憂。
物價上漲現象有後患。數據顯示的物價上漲,仍然保持既有的態勢,月度數據的回落可能有季節的偶然性,也可能有行政措施壓價的短暫性。因而這邊數據話音未遠,那邊經濟學家已開腔「還須加息」,緊縮不能停,甚至有必要「三率」(存備率、利率及匯率)齊漲。通脹的後患因資金氾濫揮之不去的威脅,當中所凝結的物質生活痛苦,以及緊縮政策把握的風險,是經濟前景之憂。
經濟結構調整無進展。官員口中的去年是艱難之年,取得回暖佳績似可彈冠稱慶,但從數據顯示,進出口大幅增長及投資顯著升溫,仍然是GDP的主要動力,另一架「消費」馬車未成為主角,結構調整進展存疑。數據顯示居民收入增長,與投資的增長幅度存在較大的差距,抵銷通脹及實質負利率後,支持轉型消費帶動的購買力很有限。
反而大型工業企業,即壟斷性大國企實現利潤增長竟達百分之四十九點四,是所有數據增幅難望項背的,凸顯了與居民收入增長大脫節的現實,成為貧富加劇分化之原動力。這從另一角度啟示,轉型消費帶動的基本構建毫無進展,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正正是資產泡沫與通脹共榮的必然。貧富極度懸殊,轉型消費帶動經濟又談何容易?
結構調整無進展,使經濟學者質疑,今年的數據剝去花花綠綠的外衣,整體看還不及十年前。踏入新世紀的二○○○年,當年GDP增長百分之八點四,CPI上漲百分之一點五。增長速度不過高,通脹顯示屬可控,反而是政策目標較理想境界。十年發展,莫非如發一場夢,經濟愈來愈難,除了捲入外來的風險之外,管治政策的成敗就沒有可檢討餘地嗎?資產泡沫、物價升溫、結構失衡、貧富懸殊種種敗象,並不能被亮麗數據全然遮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