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勁順差降 內地貿易喜又憂

內地上月進出口總值二千九百五十二點二億美元,出口與進口值雙雙刷新十一月所創歷史最高紀錄,進口增幅大於出口,致貿盈再減百分之六點四,僅為一千八百三十一億美元。內地去年進出口貿易形勢,上半年低、後半年高,總體保持較佳增長,全年進口增幅大於出口,使順差對貿易總值比率由○八年百分之十一點六,降至○九年的八點九,再降至去年的六點二。

這張「成績表」在中美元首會晤前亮出,無疑是有其外交意義。其一,顯示中國在全球復甦中,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中國進口總值步步走高,對於全球需求難振的環境,具有緩解的救助作用;其二,貿易順差遞減顯示中國逐漸向貿易平衡靠攏,證明中國並不刻意追求貿易盈餘。美國要以貿易順差來壓人民幣匯價,其理據威力大降,即使對美順差仍高,也是責不在中方。中國既然對日可呈逆差,美方得自己想想該賣些甚麼給中國。

歐美日是中國頭三大貿易對手,去年增幅分別為百分之三十點八、二十九點二及三十點二,儘管增幅不弱,卻是主要對手雙邊貿易增幅最低的。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日關係很僵,內地民眾示威「抵制日貨」聲音此起彼落,但中日貿易增幅仍壓過美國,且中日逆差擴大逾六成八,明顯在貿易中得益。是否顯示日本貿易與外交不混為一談,要比歐美的處理靈活、實用些?

對貿易如何加強對華合作的反思,美國的態度仍隱晦不明,奧巴馬政府姿態似乎仍然強硬,但歐洲略有改動迹象,主要表現為就中國「入市(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及輸出武器解禁,呈現了「有商量」的姿態。近期中國主要領導人帶着「禮物」定單,輪番走訪歐洲主要經濟體,又力撐歐洲應對債務危機,無疑顯示中國力圖鞏固歐洲這個最大雙邊貿易陣地的策略意圖。

近幾年中國走出對美國市場依賴,努力已經日漸有成。與對美貿易增幅僅近三成相比,中國對東盟、印度、澳洲、巴西、俄羅斯雙邊貿易增幅,分別達百分之三十七點五、四十二點四、四十六點五、四十七點五及四十三點一,顯見比對美貿易更呈增長強勢。周邊貿易廣為開拓,有望降低像○八年那樣危機捲來,對貿易的殺傷性衝擊。

對外開拓有成是現時貿易回暖的原因,但也是有喜有憂的喘息期而已。一是對貿易的轉型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貿易經歷短暫的低潮期,迅速回復理想增長,即使掩蓋在價量不對稱,以及成本與利潤失衡的內情下,總算是擺脫了危機,這是正面意義。然而,在未達到成功轉型之下擺脫了危機,使中國重返固守加工貿易的低端路徑,贏得苟延殘喘後,消磨轉型的動力,放緩轉型的效率,這是負面意義。

二是從國際環境看,來自中國的需求日益強化周邊市場的胃口或依賴,因此並不意味着中國貿易摩擦的解脫、匯率壓力的紓緩。相反,國際需索將是無止境的,像歐洲對中國奢侈品消費的殷殷期盼,巴西對人民幣匯率的進迫態勢,都顯示着以美歐為代表的索求市場及匯率壓力,將有增無減。中國內部消費需求成長,肯定難跟上國際的苛索,形成衝突及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