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通脹,全球皆通,樣樣都漲。這不純粹是一句得意的「信口溜」,而將是人們面對的嚴酷現實。所謂「全球皆通,樣樣都漲」,就是指通脹可傳導的特點,揭示國與國跨境傳導,以及不同商品間傳導的兩大路徑。
通脹跨境傳導,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韓國泡菜危機。事件起因於韓國大白菜、蘿蔔失收,致使一棵大白菜賣超過一萬韓圜(約67港元或約60元人民幣)。為了解決供應短缺,韓國政府暫時取消大白菜、蘿蔔進口關稅,立即激發韓商進入東北、山東等地採購,動輒數千噸,更有商家為搶奪貨源,直接把白菜、蘿蔔田包下來。據稱批售蘿蔔賣貴1.7倍,於是蔬菜漲價由韓國傳導到中國來。
香港也與內地隔條邊境線,隔境的深圳居民常常過境搜購日用品,買三、數千元貨品可慳幾百元之多。行此水路的人一多,假以時日香港商家不傻,售價定然水漲船高。更不用說,本港許多日用品、副食品來自內地,如果沒有行政限價,內地漲價,來貨價一樣隨即看漲。這裏顯示出漲價互動、互為傳導的慣常模式。像內地客來港買國際名牌產品、外國奶粉之類,會以港為中介,把漲價傳導到外國。
這樣的傳導模式,相信普遍存在,一個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物價傳導勢必無孔不入。在各國救市與某些國家量化寬鬆,形成貨幣極度增發之下,如給物價火上澆油。今年以來,新興國市場的通脹已大幅抽高,亞洲區的印度,食品價格連續52周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社會已很難承受。
樣樣都漲亦是勢所必然,民眾熟悉的必需品燃料、米、油、鹽固然最為貼身引起關注,但也且勿說無意購金,黃金再貴也不關我事;不養汽車,汽油貴關我何事。以石油為例,作為石化產品主原料,漲價效應可以經由化纖傳導到衣着的售價,亦可經由化肥傳導到農產品,影響廣泛的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食、用領域。
尤其當前通脹源起於全球貨幣氾濫,其傳導與滲透更是無處不達,只是時間遲早而已。美國QE2大放水的一個政策目標,就是抵禦通縮製造通脹,美國亦會很快經由回饋,感受到通脹的威脅。現在加拿大的消費者已潮興到美國「掃貨」,就像內地人來香港採購一樣。美國華盛頓州更以免繳銷售稅,招徠加國卑詩和安大略兩省民眾購物,據悉可慳9.5%支出。外來需求定會推高當地物價。
除了湧入購物效應,美國許多日常消費品,乃是來自新興經濟體,主要新興經濟體多已瀕臨惡性通脹,物價會經由日常消費品向美國傳導。美國搬起QE2這塊大石,難保不砸在自己腳上。當前QE2主要向外轉嫁濫發貨幣的成本,美國獨享得益,日後美國或多或少都要付出代價,通脹全球皆通的規律,美國也是不能免疫的。
Money18專論
網址:money18.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