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本土效應」,令本港市場成為了尋求於境外融資上市的內地企業的不二之選,面對新加坡、澳洲兩地交易所正在進行之中、可能出現的亞洲第二個大型交易市場的挑戰,我認為香港市場應時刻不忘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嚴陣以待,但說到底,合併後的星澳交易所合成體對本港市場構成的威脅,我個人認為十分有限。
儘管到目前為止,共有150餘家的內地企業已在星交所掛牌上市,相對在本港上市的550餘家內企的數字,也不是個小的數目,但內企在兩市的表現優劣互見,加上在星交所掛牌的內企,在最近一年多陸續選擇退市,並尋求轉移到港股市場或作星、港兩地雙邊掛牌,相對在香港融資上市的內企,除了部分也增加了在A股市場作雙邊掛牌之外,卻從未聽說取消在本港的掛牌,完全回到A股市場的例子,反映港股市場對內企的兼容性以及適應程度,遠遠高於任何其他市場。
事實上,內企自一九九三年由青島啤酒(00168)及上海石化(00338)等牽頭首度來港上市之後,至今已成為了本港市場的一個中流砥柱,帶動本港市場屢次闖向國際金融市場的高峰。二○○九年於全球金融海嘯餘波未了之下,香港市場新股(IPO)上市融資額度,首次在全球股市登上榜首,總共達到2,480億元,完全拜內企沒受金融海嘯影響、持續來港融資掛牌所賜。
今年截至十月底為止,本港IPO融資經過中國農行(01288)及友邦保險(01299)兩家企業掛牌後,總額亦已達到3,459億元,遠遠超逾去年全年的數目,縱觀十一、十二兩個月份,香港的IPO活動依然保持活躍,看來今年全球兩連冠的這個殊榮,肯定可信手拿來,香港市場能有這個成績,完全是由於得到內企的信賴,選擇香港作為境外上市融資的主要市場所致,本港對於內企這不離不棄的鼎力支持,當然亦會珍而重之。
到今年十月底為止,在香港上市的內企有571家,佔上市股份數目的41%,內企的總市值是118,000億元,佔港股市場的57.1%,而內企佔港股市場平均的交易量更加達到68.4%,可以看到,內企在本港市場確實舉足輕重,所佔比重愈來愈高,而這個趨勢,必然有增無減。為甚麼這樣說?我前此也曾說過,莫說在本港上市的內企只有500餘家,就算內地滬、深兩個市場,目前上市企業的數目綜合起來計算,其相對全國13億人口之下的龐大經濟體系,數目上仍屬十分偏低。
內地具有資格但仍未有被發掘出來的大、小企業,可說是十分多,因此也不愁沒有IPO上市的資源,讓包括本港在內的中國市場,繼續在全球IPO集資活動中居前列的地位。
不過,話得說回來,本港市場要能在高達數以萬計的具備上巿融資資格的內企中,取得它們的信任,並且作為它們境外融資上市的落腳點,除了繼續保持本身的既有優勢外,仍必須不斷自我提升各方面的競爭力,包括進一步強化市場交易系統,完善市場規管及發展多元化金融產品等,只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
(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