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追看這專欄的讀者,應知道我上星期去了上海趕上世博尾班車,我全心享受四天假期。
第一天到上海當晚,我便遊覽世博軸和中國館,再一次證明期望愈大,失望愈大。親眼看到中國館的感覺與在相片看到的宏偉實在相差太遠。我故意避開黃金周進入世博會場,從場外所見,一個有如啟德機場停機坪般大的停車場,也泊滿旅遊巴士,你可以想像場內人流如何。
如果辦世博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國力,恐怕這個目標難以達到。憑我觀察,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入場旅客是外國人。
我大學讀經濟,一直以為匯率是展示國力的有效指標,但從近年的人民幣匯率爭拗發現,對匯率的「話事權」才是展現國力的指標。人民幣升值與否,已由經濟和民生的考慮,漸漸變成一項政治籌碼。不同國家的領導人希望迫使人民幣升值,換取政治本錢向利益團體有所交代。當然祖國領導人又怎會任由你借花敬佛?
香港人與內地人的處事作風真的非常不同,或者這就是常說的「軟件」。多次購物都遇到同一情景,明明說好要買一件貨,如每件5元,你給小販10元,他的反應不是找贖,是問是否要多買一件。到底這算是生意頭腦,還是渾水摸魚呢?如果這些小節會被放大成普遍商人的營商手法,又如果你了解信譽是金融中心的基礎軟件,這方面香港較進步。
大健
大健,財務碩士畢業,投身財經記者行列數年,之後無論轉職歐資投行,抑或現任職英資金融機構,始終情繫中環,相信各有前因莫羨人。
微博:http://t.sina.com.cn/tai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