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清算協議》七月十九日甫修訂,各保險公司及銀行急不及待推出以人民幣結算的人民幣保險,乘着人民幣熱潮,過去兩個多月來人民幣保險(人保)大收旺場。然而,受制於本港缺乏人民幣投資渠道,人保的保證年回報不及主流的港元或美元保單。業界認為,有關情況兩、三年內可望改善。
去年底,本港首次出現人民幣保險產品,中銀人壽及中國人壽(02628)姊妹機構國壽海外雙雙以試點形式推出港元結算的人民幣保單,亦即俗稱的「假人民幣保單」。事隔數月,非中資金融機構,如花旗、滙豐及友邦等也紛紛加入「假人保」戰團。
隨着人民銀行六月中旬重啟匯改,市場對人民幣未來升值預期升溫,加上修訂後的《清算協議》,容許保險公司在本港銀行開立人民幣戶口和人民幣跨行轉帳,以人民幣結算的「真人保」因而應運而生。
所謂「真人保」及「假人保」,兩者均以人民幣計價,差別只在於由繳付保費、支付賠償,到收取期滿回報及紅利時,前者以人民幣作結算貨幣;後者則以港元結算。
「真人保」風頭縱然強勁,惟香港人壽業務總監陳少鈺指,市場對「假人保」仍存在需求,因現時本港個人每日限兌2萬元人民幣,有關限制何時取消屬未知數,故部分看好人民幣升值的投資者,基於在港生活對港元的實際需求大於人民幣,仍會選擇投保「假人保」,以便保單期滿收取回報時能省卻將人民幣兌換港元的步驟。
目前,人保發行商收到保費後可選擇配置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工具寥寥可數,而容許金融機構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進入內地投資的額度也不高,以致人保的回報有限。
環顧市場上的人保,未計紅利,保證年回報約介乎1.2厘至2厘,而花旗代售的國衞人保,保證年回報達2.02厘,已屬全城最高,惟仍遠低於港元或美元結算保單最高逾5厘的回報。
然而,人行於八月宣布允許境外銀行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市,將為境外人民幣提供有序回流的管道,本港人民幣產品的回報率亦有望因而提升,被市場視為一大喜訊。陳少鈺也相信,隨着更多企業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加上本港人民幣業務日益推進,有關人保資產配置的問題於未來兩、三年內應可解決。
此外,坊間的人保年期均在十年以下,僅中銀人壽推出保障至投保人100歲的人保,有業界人士指,主因市場上欠缺長線人民幣投資工具,例如近年內地機構在港發行的人債,年期僅介乎兩年至五年。陳少鈺亦指出,「年期較長的人民幣保單不受投資者歡迎,因為他們購買人保,主要為捕捉人民幣升值潛力,多於保單賦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