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積極擴張海外網絡,香港為其重要平台,故近年亦活躍於購併本港銀行,藉此壯大香港業務,它們在香港的市場份額也日益坐大。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指出,過去五年多,中資行佔本港銀行業總資產的份額已提升五個百分點至21%,以總貸款計更勁升至佔29%,相信這個發展勢頭仍會持續。他又認為港銀進一步整固空間有限。
阮國恒接受訪問時表示,隨着中港兩地經濟融合,內地逐步開放市場,以及中資行跟隨客戶「走出去」,不論中資行來港或港銀到內地發展業務均是自然趨勢。
在此大趨勢下,數字亦反映中資行在香港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大,以總資產計,中資行在港的市場份額已由○四年的16%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1%;以總貸款計,中資行的市場份額則由約21%、22%增加至29%。
與此同時,本港註冊銀行之中,已有13間到內地發展業務,截至今年六月底在內地的總資產較去年底增加16%至6,300億元。
從有關數字顯示中、港銀行分別在港、中的發展均相當迅速,因此金管局與中國銀監會需就兩地銀行的監管加強合作,如有需要,金管局或考慮到內地現場審查港銀的內地業務經營。
經歷多次購併之後,本港註冊銀行的數目已經由10年前的逾30間減至目前的23間,近數年的購併更主要由中資行主導。
阮國恒重申,金管局立場向來鼓勵本港銀行業購併,因為以香港市場規模而言,相比外國,港銀數目仍屬偏多,故進行整固對整體市場發展有利,否則只會令銀行的盈利被分薄,繼而削弱其抵禦外來衝擊的能力。
然而,阮國恒指出,香港現時純為本地註冊而沒有其他大型金融集團作為大股東的銀行,其實為數不多,所以極其量可以再購併的對象僅得數家銀行,最終香港可能還會剩下約20家本地註冊銀行。
他並不認為《巴塞爾資本協定三》的推行會成為區內銀行進行購併的誘因,原因是區內銀行的資本強勁,不存在大型集資壓力。至於香港情況,除非銀行盈利嚴重受壓才會促使購併出現,惟暫未見港銀盈利受壓。
本港銀行實施實體分隔已有逾年時間,惟阮國恒稱,未有就此設定檢討的時間表,但金管局願意在不影響消費者保障的前提下,檢討現時銷售程序安排,近期已向人民幣債券試行簡化銷售程序,待未來幾隻人債銷售完畢後將作一次檢討,以研究簡化程序可應用於其他產品,而基本原則是有關產品不能包含衍生工具及槓桿元素。
此外,金管局或考慮修訂現時65歲長者到銀行購買投資產品需有人陪同的年齡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