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內地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比去年同期上升3.3%,創下22個月新高,亦超越了在三月份定下全年消費物價指數不超過3%的目標,其中食物價格上升更高達6.8%,個別食品如家禽、穀類產品及蔬菜分別上升4.1%、11.8%及22.3%。由於食物佔消費物價指數三分之一的比重,食品價格的大幅上升,必然推高整體的消費物價指數。
有內地經濟學者認為,食品價格上升,主要是國內外(包括國內的水災和俄羅斯的火災)的天災令農產品減產所致,待天災過後,產量回復至正常水平,食品價格便會下調,而消費物價指數亦會相繼下降。
然而,這種較為樂觀的看法,可能忽視了影響內地通脹的一項重要因素。如筆者八月十二日在題為《內地積極財策藏隱憂》一文中提出,由於外圍經濟環境依然存在不穩的情況下,中央為確保內地消費穩定增長,將保持較寬鬆的財政政策,而貨幣政策亦不會作出大幅收緊,在沒有明顯的退市政策下,下半年經濟將持續增長,居民收入亦會同步上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城市及農村居民收入在○九年的增長分別為8.8%及8.2%,達17,175元人民幣及5,153元人民幣。過往數據顯示,當居民收入上升,對較高檔次的食品需求(如魚類、奶類及家禽類)明顯上升。食品價格自○五年至今的上升幅度遠超非食品價格升幅,一路成為帶動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的主要成因。
由食品價格帶動的通脹,對內地經濟最少帶來兩點值得關注的影響。首先,內地城市居民平均利用收入的35%購買食品,農村居民更高達45%,對一般居民(尤以農民)的生活成本必會構成一定的壓力,在城鄉差距依然巨大的情況下,農村居民的生活壓力最終可能轉化成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的穩定性。
此外,在○八年全球金融風暴發生後,中央嘗試透過不同渠道(如家電下鄉、資助購買環保車等)刺激內地消費,以減低出口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長遠而言,希望利用「內需」減少依賴「外需」。但假若食品價格保持高企,很難預期內地居民會有持續而足夠的購買力,投入其他消費環節(如耐用品)。
雖然內地通脹仍然處於可接受水平,但食品價格持續上升帶來的問題,卻絕對不能忽視。要達致平穩的食品價格,除了增加國內供應外,在耕地有限的制約下,中央應拓闊不同的食品進口來源,減低食品進口價格的波動。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經濟學課程主任 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