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結算銀行(BIS)昨公布三年一度的外匯與衍生工具市場成交額調查結果,香港繼續為全球第六大外匯市場,新加坡則由第五位躍升至第四位。雖然香港外匯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額增幅高達31.2%,遠勝新加坡的10%,但市場人士認為,香港要在全球外匯交易市場排名上超越新加坡,確實存在難度,更遑論在三甲中爭一席位。
BIS於今年四月向全球53個央行及貨幣管理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一○年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額較○七年增長兩成至4萬億美元,而香港繼續位列全球第六大外匯市場。外匯交易每日平均成交額較○七年增長566億美元至2,376億美元,以增加金額計排名全球第四,僅次於英國、美國及日本。
香港與同屬亞太區金融中心之一的新加坡,競爭一向激烈。然而,自人民幣《清算協議》修訂以來,本港人民幣業務得以進一步放寬,頓時為本港金融發展前景帶來無限憧憬。
展望下一次全球外匯市場排名,未知人民幣業務能否帶挈香港「更上一層樓」?工銀亞洲(00349)董事暨副總經理黃遠輝指,自八○年代該項調查開展以來,全球外匯市場格局穩定,香港一直排名第六,相信短期內有關變動不大。
他續指,觀乎香港與新加坡平均每日成交額差距約10%,香港要在未來三年超越新加坡的規模並非易事。而儘管人民幣逐漸國際化,但也未必足以令國際金融機構的交易中心由新加坡遷移至香港,因現今資訊科技發展成熟,與上海及北京進行外匯交易,交易中心位處香港抑或新加坡的分別不大。
新加坡外匯市場全球排名第四,東方匯理高級策略師張淑嫻同樣認為,人民幣業務難以令香港於三年內,躋身全球外匯市場三強,因為人民幣流動性仍然有限,要等待人民幣可以完全自由兌換,或人民幣能夠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及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本港的人民幣交易量才可具規模。
另一方面,根據金管局昨公布上述調查香港方面的結果,過去三年間,本港各種主要外匯工具的總成交額均有所增加,尤其是單純遠期及外匯掉期交易,單純遠期平均每日成交額增長117.6%至320億美元,外匯掉期交易則增長20.5%至1,470億美元。
至於貨幣組合方面,交投最活躍的仍然是港元兌美元的交易,但比重已經由○七年的40.5%下降至29.4%。
而美元兌歐元、日圓、澳元及其他亞洲貨幣的交易均錄得大幅度上升,主要因為市場對跨幣種資金及利差交易需求增加。
受遠期利率協議及利率期權交易分別增長85%及128%所帶動,本港場外利率衍生工具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增加6.8%至18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