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內地私募投資熱中有憂

八月流火,內地總體經濟形勢或可稱向好,卻並不明朗,然而,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的熱潮,則毫無疑問方興未艾。

講內地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熱,固然可舉出很多數據,例如,在國家發改委備案的私募、風投基金數目已達300隻,參加天津舉辦的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的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數目,已從二○○七年的零個躍升到一○年的約450個等等;更重要的是,很多企業東主、專業人士拋棄原來的行業,私募、風投起來 ……

本土化是當前內地私募、風投熱的最顯著特徵。首先,資金在本土化,人民幣資金而非美元、港幣在這些融資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其次,人員多本土化,基金的出資人、管理者都不再以洋人為主。

時勢造就 熱得有道理

為甚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私募、風投會迅速熱捲中國呢?第一,不少產業資金因經營環境的變化而不得不撤離。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大量出口導向企業利潤率急劇下降,而產業依靠技術革新、挖潛實現升級換代又豈能在朝夕間實現,加上財富的積累,使一些企業東主失去了早年創業時的求富衝勁與刻苦精神,於是,江浙、廣東等地都可以見到生產、貿易行業的創業者們開始「上岸」。

第二,閒置出來的資本去向實在太少。炒房正被政府嚴厲打壓中,A股二級市場處於低水平「牛皮」之中,其他投資產品種類不多,且收益率起伏相當大,境外投資又受制於資本項目外匯管制。比較之下,以投資上市前企業為目標,以A股上市為主要退出途徑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便成為眾多投資者的首選。

很有意思的是,當前,內地民間資本固然雄厚,但有意以普通合夥人(GP)身份,來吸引有限合夥人出資者更眾。這裏面有從諮詢、投行、金融傳媒等專業脫身而出的職業經理人,也有自己創立的企業已成功上市的「商而優則投」者,還有國企甚至政府中的「下海」者。他們使得募集資金之戰愈演愈烈。

依賴關係 礙長遠發展

內地風投、私募基金的募集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的「私下募集」。GP利用個人關係在富豪中募集。這種方式既存在可能因有保底收益,而被認作「民間非法集資」的法律風險,又缺乏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另一類是通過商業銀行的理財部門來進行募集(發行信託計劃除外)。由於內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有限合夥中介,握有大量「富豪」訊息與關係的商業銀行理財部門,順理成章地填補了這一空白。不過,由於欲募資者眾,這些理財部門在當前收取的費用,常大大高於境外有限合夥中介的服務費。

在高成本運作下募集來的資金,仍要獲得高額回報,眾私募基金便不得不瞄準於A股上市前企業。A股,尤其是一推出即讓人瞠目結舌的創業板,在市盈率方面一般而言遠高於美股、港股。只要能在企業A股上市之前投資於該企業,私募基金定可從A股市場退出中獲得豐厚收益。那麼,如何有機會可以投資於這些A股上市前的企業呢?內地特色在這時顯現出來——要靠「關係」。

雖然內地私募、風投熱潮對於推進產業升級、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大有裨益,故瑕不掩瑜。但是,以依靠關係衝入上市前企業,以求A股退出賺快錢的心態與實踐,在孕育了「PE腐敗」等直觀問題的同時,使得內地的風投、私募單單變成了私募熱,從而大大妨礙風投、私募行業在內地的長遠、穩妥發展。解決問題要靠法律的完備,更要靠逐漸成熟的行業自律。

國際金融法博士 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