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妍語:轉危為機 再造神話

也許在希臘「帶領」歐盟走進她的第一次危機以前,多半人對於希臘都抱有或多或少的美好聯想和期望。古代的希臘,乃西方文明發祥地,思想家、藝術家百家爭鳴,科學家、數學家人才輩出,而奧運會更是當今人們放下種族歧見,和平競爭的世界性盛事;現代的希臘,為永恒的蜜月勝地,藍白的崖陲小屋、緋紅的日出日落,而其位處急速冒起的東歐、中東和亞洲之要塞,又是歐盟的新成員,經濟增長似乎指日可待。希臘的美麗神話,像是永不磨滅。

希臘衰落 受制歷史包袱

最近一位比利時籍同事從倫敦搬到了香港,能操八種歐洲語言、在歐洲待了大半輩子的他,對亞洲的一切都必須重新適應,時而好奇興奮,時而失望沮喪。比利時雖在歐洲列強中屬於小國,地理上卻為歐洲的心臟,更是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總部所在,我因而對他在希臘危機上的看法尤感興趣。

「在亞洲,當政府告訴人民,國家正在面對嚴重財赤、財政困難的時候,我相信人民必定加倍的珍惜和努力工作,務求令國家的經濟盡快恢復起來。」他感慨地說道:「可是在希臘,當政府告訴人民,前幾年你們吃喝玩樂花錢花得太多了,現在政府面對內外煎熬的時候,希臘的人民卻乾脆罷工和上街搞事,讓一向主張享受生活的歐洲人,都覺得匪夷所思。」這個對比,不見得完全正確,卻無疑是深刻的。九八年南韓政府面對金融風暴,韓圜急劇貶值,國家一夜之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於是不少南韓國民自願當賣自己的首飾金器救國,那一幕充滿了民族激情和尊嚴,可媲美希臘愛神的淒美故事。

也許希臘的歷史包袱為其衰落埋下了伏線。根據《金融時報》的專題研究,希臘有許多界別的話事權由少數既得利益者的組織掌控,許多地方的鄉親父老也對政策的推行造成甚大阻礙。

冀港以此為鑑 繼續打拚

比如說,儘管希臘的小島一直聞名四海,但豪華郵輪卻甚少停泊,而選擇巴塞隆拿、伊斯坦布爾等鄰近地方,原因正是海員工會對外國郵輪的強烈抗拒,更一度封閉港口。

除了退休金水準達到平均工資的94%外,當地公務員薪酬更一直飆升,已達到GDP的13%,從貨車司機到律師、醫生,都在保護主義下長期積弱。如今國家面對危機,正是大好機會衝破昔日經濟發展的藩籬及桎梏,為日後競爭力提升奠下基礎,過程雖然艱苦,卻又是必要的。

願希臘人能以五環的堅毅精神,咬緊牙關推進改革,再創傳奇;更願港人也能以此為鑑,鞠躬自省,摒棄僥倖的心態,以一貫虛心而實在的打拚精神延續香港繁榮。

(妍宇)

妍宇,《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作者,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現任職跨國投行,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游走在城市之中,沉睡在字裏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