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報章刊登的一篇題為《「實業之心」正在冷卻》,令人深思不已。文中提到,一位民營壓力煲企業老闆,二十年前辦間街道小廠,替瀋陽雙喜牌壓力煲做貼牌生產,十多年後他自立品牌、擴張發展,致產量位居全球第四。早前他把企業控制權賣給法國一家家電集團,興趣轉到資本經營,投資家鄉一個島,打算搞房地產。
作者嘆息,二十年──一代人,好不容易做到全球第四,竟然放手了!對此,他直抨資本市場排擠實業,以及「國進民退」打擊民營工業,以致「實業之心」冷卻。
前年,即○八年,由於人民幣升值及勞動工資提高,同時國際市場收縮,中國旺盛的出口產業,一下子跌至低谷。整個珠三角港商感受到這股寒風,逾半數企業停產或倒閉,在這股寒流中,許多企業家像上述壓力煲廠老闆,從此退出自己打拚半生的實業。
這股「民退」潮的要害,是將二十多年企業家的經營經驗,以及海外營銷的人脈聯繫化為烏有。在國有體制眼裏,這不算甚麼「無形資產」,但海外清一色私有制企業,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意識,民企具有國企不具備的優勢。國企「走出去」,面對重重壁壘正是當中分野的側面寫照。
當今世上,這邊廂工業國都在重返振興出口的發展道路,新興國也在力拚出口;那邊廂中國在流失出口產業的「軟實力」,亦被不斷蠶食市場。而未來需求的動力主要依賴中國,內地消費市場確在趨旺中,不難想像,將來的圖景莫非是風水逆轉?以往是海外實業靠中國提供消費品,日後變中國靠海外實業提供消費品?這就是當局的「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的轉身,問題是內地經濟轉型,是否定要放棄已有的實力、原有優勢?
企業家帶着龐大的資金,脫離實業轉向虛擬的資本及資產市場,對經濟並無好處,當前的樓市泡沫就充分暴露其中危害。資本市場的急功近利,侵蝕企業家的精神,不但正在扼殺產業的創造力,也行將扼殺中華民族的勤奮傳統。「實業之心」冷卻,的確是件可悲的事!企業家割捨半生功業行此一步,不無為勢所逼、為世所誘,而勢從何來?難道不應當問一句產業政策的選擇和得失嗎?
money18專論
網址:money18.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