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前波未平 資金流後浪又至

伴隨港股一段持續升勢,日前港匯呈強見兩個月高位,顯示資金流入迹象,市場視為農業銀行上市效應。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中間價持續漲多跌少的走勢,一再刷新了○五年七月匯改後新高,這明顯地成為人民幣升值效應的體現。這很容易令人想起,去年資金流入中港,推高資產價格的一幕,留下是否重演的懸疑。

到訪韓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表示,亞洲的決策者需要為可能的衝擊做好準備,亞洲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引擎,但目前面臨資本流入上升帶來的政策挑戰,還需要警惕來自歐洲的衝擊。卡恩的這番警告,如果以有的放矢看待,而人民幣中間價持續漲勢,不是正與卡恩的警告相契合嗎?

資金流入亞洲,只信一條理由,就是歐美預期經歷較長低增長期,亞洲謀求以國內投資和消費,支撐經濟增長,成為資金可追捧的亮點。其中少不了針對中國這一目標,中國被認為是投資動力最強,兌現轉型消費最迫切的經濟體,成為資金流入的主要目標,在這意義上,重演熱錢搶灘大陸,並非無可能。對卡恩所說「可能的衝擊」,中國最有必要做好準備。

去年內地資產價格暴漲,除了本身放水濫貸外,主要還在於美元走弱。現在決策者接受教訓,放水濫貸收斂了,但貨幣寬鬆的金融生態未敢大改。然而另一邊廂,美元走弱顯露了迹象:一是歐元似乎跌不下去了,情勢顯示歐洲的危機警號未除,但浮現有得救、有轉機的勢頭;二是美匯指數出現三頂回落的走勢,可能是過去半年轉強之旅的終結。美元在聯儲局宣示長期低息後,再成套息貨幣非無可能?

從政策選擇角度,奧巴馬實施的出口支撐經濟的大計,要在初顯成效後更上一層樓,有需要借助弱美元去催谷,實行弱美元與人民幣升值,是平衡中美貿易的美方政策的兩手選擇。在歐洲債務危機尚未解除之時,歐元的大幅下跌,增進了德國的出口,除了證明弱貨幣刺激出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對美國政府不無刺激:難以容忍主要貨幣兌美元持續偏弱,讓對手得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一再建言警告,第三次蕭條可能降臨美國,或者出現日本式的通縮,要求聯儲厲行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他極力抨擊,貨幣不可濫發和預算應當平衡的正統思想死灰復燃;強調未能處理高失業有損信譽,要求聯儲行動。這從學術的側面,反映推動弱美元的強烈動機,如果學術意見得到重視加以兌現,聯儲即使採取行動,也不會向市場發出預告,倒是克魯格曼言論,必定先已有左右投資市場的作用。

綜合種種迹象,卡恩的警告不是無的放矢。資金流一旦對準中國發起衝擊,將是對中國極大的困擾,因為前一波資產泡沫還未理順,後一波流動性大浪又湧至。當前內地兩難多重頭緒,政策進退維谷,決策選項很有限,因為如此,正值敏感時刻,中國放鬆調控的條件並不具備,但亦顧忌繼續深化調控,中斷復甦進程。經濟利弊交錯、矛盾突出,官方的、市場的政策訊息也紊亂不堪,怎能不令人擔心出現決策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