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評級冒起 殺出生路不易

國產評級機構初發啼聲,首次發布五十個國家的信用等級,顯示國產評級機構衝出國際的努力。雖然這是首次向國家信用評級發聲,但評級機構絕不是初哥一名,如果以滬深股市「十年磨一劍」比擬,國產評級機構也磨了十六年劍,今天敢於及鋒而試,既有當前國際評級機構備受質疑,各國都有自立門戶的願望,氣候適合的因素,又有自信體魄長成,謀展才幹的大志。

金融危機過程,揭示了國際評級機構的醜陋一面,令世界關注國際評級被少數機構壟斷的弊端。西方專家曾形容:評級機構的能耐堪比強權政府,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來說,最重要的訪客也許不是另一國元首,而是評級機構的職員。評級機構這種可以興邦、喪邦的能力,其作用已非僅限於經濟評級,因此,金融危機給世界出的一道題是:怎麼監管、制衡評級機構。

國產評級機構「應運而生」,不在於單純參與這個遊戲,而是試圖以新的評級體系,「顛覆」國際評級專橫的評級體系。譬如針對國際評級對國家主權信用,採用政治、經濟、財政、貨幣政策、外匯資產的五選項,國產評級機構採取國家管理能力、經濟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外匯實力五項。因為準則不同,結論難免南轅北轍,傳統工業國評級不如發展中大國,如美國不及中國。

這個取態牽涉的是,國產評級機構的國際生存空間,面對國際認受的難題。建立一套新的評級體系,表面看來有利於新興經濟體,但能否廣為新興經濟體接納尚未可知,更不用說認為受到挑戰的、但握有金融霸權的工業國忿忿不平。當今之世金融影響力絕對的不對稱,不但令國產評級機構被認受不樂觀,反而國產評級機構橫空出世的挑戰,可能招來無盡的批評責難,要把國產評級機構擊倒。

國產評級機構爭奪話語權,先自樹立強敵,以其十多年磨一劍的進程,不會是沒有心理準備,也不排除國家在背後為其撐腰。國產評級機構只要不被國際責難擊倒,就要作持久的打拚。但國產評級機構規模不小,知識型人才密集,如果官方色彩濃,國際肯定有質疑其「獨立性」的聲音,哪怕再戮力自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也沒作用,難脫被指政府的政治工具之嫌。

事實上,國產評級機構挑戰國際評級體系,有標新立異之勇,但一樣會難解利益衝突的困局。像當前國際評級機構「為客戶評級、向客戶收酬」的模式,國產評級機構也只有照辦複製。在人事關係與官場糾纏不清,以及欠缺明確的對口監管和規例下,國產評級機構能否得到有效監管勢受質疑,因此除標新立異的評級體系需要得到認受,監管更要得到認受,無疑是又一條漫漫長路。

當前,國產評級機構不但在國外,要與國際評級機構對撼、周旋,殺出一條生路,在國內亦要與國際評級勢力對撼、周旋。據悉,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在內地「合營」、中西合璧的四家評級機構,已佔去內地評級市場約八成份額,「獨立」的國產評級機構在內地的市場空間已經很小,要以戰養戰,歷經漫長的打拚發展壯大實在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