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的經濟話題不再是應否「退市」,而是應否重推刺激經濟措施。美國的經濟數據放緩速度令人吃驚,即使企業次季業績超標或達標亦未能安枕。中國方面,原本慣常在七月中旬召開的國務院經濟座談會,提前到六月底召開,總理溫家寶在長沙稱「國內外經濟環境極為複雜,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市場敏感的觸覺即在「從緊」和「從寬」上大做文章。
現時迫切考慮這一問題的主要是美中兩國,歐洲已確定以縮減開支為首要任務,日本建議提高消費稅,還有條件開水喉的只剩美、中。美國背負十三萬億美元外債,本應要步上歐日的後塵,奈何在狂泵金錢救市後,藥效一過便無以為繼。失業率高企不下,稅務優惠結束後,五月份樓市即打回原形,美國人的消費模式已重回海嘯前水平,能靠消費帶動經濟的空間已不多,惟有推出更多刺激消費措施,再鼓勵人民買樓、買車,但這只是繼續「用錢買時間」,將痛苦延後而已。
中國救市出手較早,股市回升最快,但今年亦跌得最慘,投下了四萬億人民幣的救市資金,又引爆去年超過十萬億的銀行新增貸款,結果培育了「地方債務」和「樓市泡沫」兩頭怪獸,現正要想方設法補救,政策有退市還原的必要。然而,中國政策的可選擇空間愈來愈小,首重錢要投得對路,近期拋出的「西部大開發」方案,看來具針對性效果。當然,開發西部已說了多年,但實行起來遇上不少阻力;現在趁着工廠向內陸遷移的契機,於鋪排基建和稅務優惠提供方便之門,西部亦可以是下一個廣東。
中國今年「保八」,達標不成問題,更應以調整結構為優先。多年來,農村向城市傾斜,內陸城市向沿海傾斜,使社會結構嚴重失衡。今天,農民的擔子減輕了,勞動力的薪酬普遍上漲,代工產業北移或西遷是大勢所趨,利用資源稅和提高稅階,實行社會財富重新分配,將由此奠下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美國看來問題更大,對是否加大力度救市亦眾說紛紜,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便呼籲全力救市,但堪薩斯城聯儲銀行行長赫尼希及達拉斯聯儲銀行行長費希爾卻持相反論調。然而,全球經濟的步調並不一致,救市效果可能事倍功半,前門拒賊又怕後門進狼,在債務泥足深陷時,難以自拔。
溫總口中的「兩難」,指的是「救不是、不救又不是」那種難言之隱,唯一肯定的是,中美已被迫將加息議題棄之一角,但不論美、中,如果經濟數據持續走弱,政府都將不得不出手。美國如今黔驢技窮,增聘臨時工、延長稅務優惠,或者用公帑購入政府和企業債券,都是治標不治本之計,恐防留下了更多的後遺症。
歐洲的應對策略遠為明確,「削赤」放在「增長」之前頭,元首亦有勇氣承擔,人民對退休年齡提高、福利削減難免存有反感,但挽救經濟本就是捱苦療傷,不能做到面面俱圓。中國要提高勞動人民的福祉,就要犧牲資本家的利益,美國的復甦勢頭曇花一現,若再使用原來用過的刺激經濟方式,只會予人藥石亂投之感,不如學歐洲大國量入為出,先作固本培元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