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前景轉灰 香港發展陷危

恒生銀行發表的《經濟脈搏》認為,今明兩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分別為百分之五及百分之四。報告以「經濟前路難行」來概括香港前景,令人難不生憂。其實,港大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也作出香港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測,不同的研究報告,相同的結論,顯示香港經濟中的不利因素已經浮面,帶出的是問題而不是隱憂了。

香港經濟前路難行,明顯地受到世界因素的影響,歐洲債務危機把世界拖入不明朗的境地,香港不可避免地同病纏身。其實,香港上半年復甦似模似樣,又何嘗不是外圍帶挈?內地出口的大幅回漲,令香港得益,內地出口晴轉陰,香港隨之變色,凸顯了經濟隨波逐流的特點,在經濟十多年時好時壞的行進中,香港顯然未形成自生的增長動力,所謂轉型交的是白卷一張。

恒生的報告認為,外向型的香港經濟其創造職位的動力將大幅放緩,未來數月失業率將進一步上升。美國的復甦習慣地被形容為「無就業增長的復甦」,香港同一模樣。港府統計顯示,三月至五月失業率百分之四點六,比二月至四月上升零點二個百分點,已嶄露復甦敗象,暑假後情況更惡化。情勢的嚴峻還在於,政府對此無計可施。

面對改善就業束手無策,顯示本港的「復甦」,實則是由金融活動催谷的泡沫復甦。隨着國際上金融的潮漲潮退,戳破了金融養活七百萬人的謊言,金融泡沫復甦不但沒有改善經濟,反而埋下隱患:一是前所未見的資產泡沫。股市、樓市一度瘋漲,在股市漲勢收斂後,樓市漲勢未遏;二是前所未見的貧富懸殊。香港百萬富翁人數比海嘯前激增逾一倍,但貧窮家庭(月入四千元以下)也背馳,年增二萬戶。

經濟的畸形發展,已注定其不可持續,金融型復甦給港人的不過是幻象,可怕的是主導經濟的港官陶醉其中,不知自拔。只要稍加研究就知道,香港外向型經濟,在持續的世界性債務危機引致的消費緊縮中,已經頹勢畢呈。要轉型服務經濟,打造消費支撐型經濟,肯定受制於市民貧困化,於是惟有求助外來的消費勢力,內地富人和消費力成為香港經濟的「衣食父母」,這種經濟形態能有多好的前景?

香港政府經常以經濟的競爭力為榮,然而沒有經濟的合理內涵,競爭力就像好看的空殼,好看但不中用,因為沒有用武之地。上海、北京、廣州競爭力遜於香港,但發展經濟的結果,這些城市的經濟總產值已超萬億,挑戰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發起了趕超的挑戰。香港由獨此一家的中國經濟總產值超萬億城市,徒有好看的競爭力,卻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增長,不進則退地沉淪於經濟大潮中。

雖然下半年前景轉灰,只是香港經濟發展的片斷,但在長期盛衰的轉換中,香港原地踏步停滯不前,成為致命傷。香港不但漸失應有的發展速度,更加深了原有的失衡。香港除了前所未有的資產泡沫、前所未有的貧富懸殊,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難題。政治爭拗的激烈,「八十後」的急速異化,不無經濟的深層根源。儘管香港沒有全球普遍存在的債務危機,但內在的發展危機為害甚於債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