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媒體披露,中央部委積極準備新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預期本季度推出,第四季收效。這同日前國土部部長的說法契合,國土部認為,目前房地產市場呈現量跌價滯態勢,但再過一季度房地產市場可能全面調整,房價會下降。這番話可能為追求「蝸居」的民眾受落,但這位官員也押上自己的信用,賭了一把。分析員估市天公地道,也不敢把話說死,力求圓滑是避免喪名;官員估市沒有不是費力不討好的。
官員敢於賭一把、估一回,內幕動態是季內有調控政策出台,潮興的政策「組合拳」一出,下季自信必見效果。否則豈能叫做史上最嚴厲的調控,還有政策信用嗎?官字膨脹就是管字,政府竟然管價格,顯示根本不了解市場,觀念停留於計劃經濟。的確,只有計劃經濟可以管得住價格,在市場經濟中,再強大的政府,也管不了價格,中國也不例外。試看內地,近年煤價、電價管住了嗎?菜價、肉價管住了嗎?油價、藥價管住了嗎?房價、地價也不會例外。
房價、地價背後的利益鏈,牽出的一對對矛盾包括:中央與地方博弈,明打暗托共冶一爐;政府與商家較勁,你壓我拖假意逢迎;樓市與GDP難解,增長及就業不容割捨。當中,有多少發展商是「國」字號的,連着財稅收入的根,打壓房價把利潤打掉了,還是痛在政府身上。房價、地價背後的最大風險是商業銀行,銀行搞壓力測試只能承受房價跌三成,跌超過三成壞帳算到政府頭上,商銀不想攬責任上身。政府要管房價,勢必成為磨心。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外巡調研,感嘆宏調面臨的兩難增多。事實上,政府干預恰恰是兩難催化劑。政府硬管房價,價格不再反映供需實況,市場訊息扭曲,消費者與生產者同陷觀望,造成社會資源錯配。當下「量跌價滯」是市場銷售失靈,將來建房放慢就造成市場供應失靈。供銷斷層以致市場日後需求釋放,造成價格爆炸上升,現今香港豪宅的漲勢難遏,就是例子。政府干預即使一時壓住房價,也不能持久,甚至留下後患,史多範例教訓,怎能不察?
政府管房價,費力不討好,也就成了多管閒事。面對房地產市場錯綜複雜的矛盾,政府先管好自身,譬如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分稅制度,消除地方政府對賣地的依賴;又如開拓經濟增長點,減少GDP對房地產的依賴,消除GDP政績激勵。要平息社會怨氣,政府是孭不起解決全民置業難的責任的,只能埋首解決千家萬戶的「居住難」。
政府應分要做的,不過是建起足夠的廉租屋,滿足低收入家庭需求;另一邊,監察銀行信貸,防範濫貸亂貸,加上保障土地供應,維護房屋銷售秩序,樓價就自然癲狂不起來,就算大漲特漲也買賣自負、與人無尤,不危及社會及經濟穩定。當中,居住需求急迫,政府手中無貨,雖然有緩不濟急的煩難,但有地方政府以財政出資,壓價買下財困發展商的樓花盤,轉做政府廉租屋,不失為救急多贏妙計。這樣的巧安排,如能得到中央財政支持,地方政府可以走得更好,總比整天想着政策出招打壓樓價、干預市場來得精明及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