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研語:「香港製造」的人幣企債

最近,香港除了迎接全球最矚目的上市招股外,還出現了資本市場上的另一個突破:第一隻香港人民幣企業債券的誕生。合和公路基建(00737)公布準備在香港發行1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債券,並將募集資金。

香港要發展債券市場?這個概念似乎似曾相識,但何謂香港的債市呢?是指港元的債券嗎?不完全是,現在流行的是人民幣。那麼是指在香港上市的債券嗎?也不對,其實債券大多都沒有上市,合和公路基建發行的債券同樣只在場外交易,即主要以投資者之間協商定價的方式成交。是指在香港發行、清算交收的債券嗎?暫時是的,因為香港是中國境外唯一一個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

港拓人債較內地靈活

實際上,中國境內的人民幣市場發展由來已久,根據亞洲發展銀行統計,○九年債券存量已逾17萬億元人民幣,且債券種類繁多,有政府債券、央行票據、金融債券、企業債券、資產證券化債券等;而香港至目前為止則累積了380億元發行,在香港的人民幣存量總數亦僅有800億至1,000億左右。

那麼,面對巨大而看似無法克服的規模落差,香港發展人民幣債市的優勢何在?中國境內的人民幣企業債券市場雖然經過多年改革,但仍以核准制為主,即任何一家企業要發行債券,都必須得到有關部門的批准方可發行,申請時間往往便花掉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

對發行人來說,這樣便不能及時抓住市場窗口並鎖定利率,另在資金籌劃上也失去了應有的靈活性。反之,香港則根據國際債市慣例,只對機構投資者發行,毋須審批,只要市場有人願意買,債券便可發行,披露也沿用國際標準,無論在語言、利率、年期、資金用途與管轄法律上均由市場決定,甚至毋須信用評級。其實,這與日本的本地債市以及後來興起的歐洲日圓(Euroyen)市場是同出一轍。

當外企來華融資管道

內地和香港的債市發展同樣面對一個問題——資金過度集中、投資者群不夠多元化,導致債券市場流動性不足。無論在境內和境外,商業銀行都是債券市場最大的投資者,他們一般不能涉足股市,除了貸款,購買債券是重要的資金散發管道,更經常出現自己承銷、自己購買其中一部分的情況,與普通的銀團貸款無甚區別。全球的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都是國際債市的重要資金來源,他們同樣渴求人民幣長期升值所帶來的額外收益,而香港必須隨着外匯法規限制逐漸放寬,努力拓寬投資者群,方能貫徹債市發展方針。

內地與香港的債券市場各有優勢,卻又面對同樣挑戰。香港過去一直擔當中國與國際之間的橋樑,如果我們能成功發展人民幣企業債券市場,便能吸引跨國企業前來融資,為他們在內地的業務或與內地的交易提供可靠的融資管道。隨着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在港的人民幣存款持續增加,人民幣投資產品的增加也會促使更多資金流向境外人民幣市場,香港成功發展國際債券市場指日可待。

(妍宇)

妍宇,《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作者,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現任職跨國投行,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游走在城市之中,沉睡在字裏行間。